第八章 风声:乱局出英豪
和国内品牌的加速碰撞,品牌与品牌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品牌大批量地、真正地融入世界品牌竞争的潮流中,势必成为未来的主旋律。
致敬,世界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人关于未来的遐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一种类似于幻觉的情绪弥漫在国家的四方。
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国家有太多地方还需要迎头赶上。在一个健康的商业世界中,品牌这样的东西可能被当做一个国家的文化实质,然而在中国,品牌的意义更多的只和枯燥的数据、企业家个人的辉煌联系在一起。
这无疑是一种值得商榷的现实。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路刚刚走过三十年,可谓前路漫漫。国际上一些知名品牌的塑造,基本都在50年以上,甚至几百年之久,这种通过时间积累出来的品牌效应,国内的企业不可能在三五年之内就能望其项背。即使我们的产品有创新能力、企业家有出众的管理能力,再辅以大量的广告、策划投入等,中国企业的品牌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含蕴一个历时百年的品牌所凝结的历史寓意。
我们需要的是在向世界致敬的情绪中把握时代的远景。
显而易见,一些国际品牌在中国从来不打广告。品牌本身的号召力已经超越了广告手段,甚至品牌的故事已经比广告创意更具有说服力。在漫长的品牌酿造途中,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的辗转口碑,已经变成了公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当人们接触到这些品牌时,就会感受到一种由时间累积散发出来的不可辨驳的强大力量。这个差距是现在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的现实,而且短时期内也是难以弥补的。所以中国的企业家,在品牌塑造的追求中,无需感慨,只需要诚恳地正视。
这方面,周成建的一句话道出了企业的诚恳:“美特斯·邦威的路才走了5%,还有95%的事情需要我和我的团队去做。”
处于世纪末的中国人,在发展的路上一路狂奔,往往忽视了在理念方面的差距。
企业观念的发展,与企业经营状况的发展相得益彰。许多中国企业都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然而企业的成长面临的不是一个品牌名称的单一内容,当遭遇各种不可预见的困境之时,面对生与死的对立,企业大都选择以生存下去作为首要目标,这无可厚非。事情的另一面却是忍痛丧失了对品牌的追求。
在销量和品牌理念发生冲突的时候,中国的企业家还停留在保证销量的层面上。这样的论调尽管显得悲凉,但并不悲观。中国企业可以大有作为。
通过技术手段弥补品牌不足是陌路中的老办法。在一个成本降低、技术更新的网络时代,新技术的生成和推广大大加速,如果企业在技术的追求上有一定的成色,现有品牌就可以更深入地融入全世界的潮流中。
以华为为例,在跟世界级的企业竞争的时候,它的技术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主要就得益于它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在技术这个层面上,此时100年的企业跟5年的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作为美邦这样的服装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面料和设计的科技含量来弥补品牌积淀的不足。事实上,这也正是周成建一直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以传统产业如服装业、餐饮业等更容易植入民族特色的行业,国内品牌还没有能在一夜之间取得向互联网品牌那样的爆发性地位。
例如中国的餐饮文化绵长悠远,全聚德也是中国餐饮的一个特色品牌,但为什么全聚德无法复制到全世界?从技术上来说,全聚德和麦当劳、肯德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标准化,全聚德这样的品牌如果走上标准化的工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