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风声:乱局出英豪
周庆余的观点是,集群品牌比单个品牌更具战斗力,而且有几个最直接的利好:一是在上下游产业交易中取得主动地位;二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知名度,获得较高回报;三是能办成许多单个企业办不到的事情,汇集各种政策资源,得到产业政策和商业政策的支持;四是能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脱颖而出,有利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事实上,目前有着成为顶级品牌潜力的浙江名牌,大多来自各种产业集群,如,温州乐清柳市镇低压电器集群产生了FAtO、德力西、正泰、天正与PEOPLE等5个低压电器类中国名牌产品;温州永嘉县瓯北镇皮鞋集群产生了红蜻蜓、蜘蛛王与奥康3个皮鞋类中国名牌产品。
这种观点不无道理,规模化集群终究是品牌背后的大树。但另一方面,如果偏居一隅,也很容易受到限制,自缚手脚。美邦最终决定离开温州,在上海重新创业,当然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品牌的路究竟能否越走越宽,这在中国改革的历史中是个长久的话题。不仅在服装业,事实上,对于整个中国制造业而言,都是值得探讨的主题。回顾过去三十年,著名品牌专家叶茂中将其划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品牌认知的启蒙期,从1978年持续到199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竞争环境不是很激烈,市场还有很多待挖掘的机会,国内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也不强,中国的企业家和消费群体对品牌都是一知半解。这个时期有一批企业家先知先觉,尝试着去打广告。对那段历史有记忆的人们对当时的广告业感同身受。
在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中,就描写了当时中国企业好高骛远,贪多求大的“广告策略”。当然,这种现象的发生都是自然而然,广告的效应对于产品行销而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春兰空调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打广告,结果迅速成为中国空调的销量冠军,也成了中国家电的第一品牌。
但是这个时期,无论是广告从业人员,还是企业本身,品牌意识都不强,企业家并非从专业的角度来思考品牌,大多是一种生意人本能的宣传意识。
第二个阶段是品牌的发展时期,大体上覆盖上世纪整个90年代。这个时期企业的竞争比较激烈,有一些企业已经具备较大的规模和实力,消费者也已经开始有了品牌的意识,不再执着于品牌的产地了。我们知道,曾经在1980年代初期尤其是1970年代的时候,消费者买东西只认上海。而1990年代,企业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广告宣传上了,许多企业逐渐意识到品牌塑造的专业性要求,对品牌的诉求更加明朗化。
第三个阶段是品牌国际化的酝酿时期,从2000年直至今日。随着中国加入tO,经过原始资本的积累、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市场环境的磨练后,中国企业逐步成熟起来,再加上国际知名品牌的全面进攻,中国企业和中国的企业家们开始认识到国际竞争的紧迫性。而从国家政策上来说,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进程的热情。
2000年开始,在经济学家中间有一种观点,和平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牌与品牌之间的较量。这样的观点也激发了中国企业家的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他们开始认识到,有没有中国自己的品牌,能不能在国际上立足,已经不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关系一个民族尊严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就是品牌国际化的融入时期。现在虽然tCL、华为、海尔、联想都走出去了,但实际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真正参与到了国际化进程中。中国产品很早就进入世界市场了,不过之前做的多是OEM、ODM,自有的强势品牌很少。随着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