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风声:乱局出英豪
造商开始陆续将其生产部门移师中国内地。过去五年中,美国知名皮具制造商Coach就已经将全部的生产环节放在低廉的劳动力市场上,毛利率大幅度提升。
然而,中国的品牌消费者在知晓这种真相之后,大概不太愿意以高昂的价格购买一件就在本土而不是欧洲生产的衣服。在品牌血统和利润之间,跨国巨头也面临两难。
拥有百年历史的品牌显然更倾向于固执地抵制来自中国低成本的诱惑。奔驰公司认定S级是顶级车型,是质量和身份的象征,一定要流淌德国文化的血液;LV强调“当顾客购买我们产品的时候,他们期盼的是西方的品质,我们品牌的神秘性与产地是紧密相连的。即使越来越多的时尚顶级品产于亚洲,我们也不想改变这一点。”Gucci则坚信“无论是对是错,亚洲消费者的确相信顶级品源于欧洲,也相信只有欧洲制造的顶级品才是最好的。”
这些问题还不是目前的中国服装品牌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有朝一日,如果幸存者最终做到了百年老店,形成了固有的文化特质,回首往事之际,一定会庆幸没有目光短浅地一味模仿,毫无创新。
在服装业大省浙江,有关部门通报的一组数据显示,无论是中国驰名商标还是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的拥有总量均位于全国前茅。乐观的数据背后藏着一个难以启齿的信号——省内品牌价值最高的雅戈尔值92亿元,低于国内制造业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548亿元。顶级品牌、强势品牌的缺失已经成为浙企参与国际竞争的致命弱点。
从1990年代起,中国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到2009年底,浙江已经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21件,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茅;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89个,占全国总数的14.8%,位列全国第二。
与此同时,品牌经济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7年,浙江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工业)销售收入7489.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21.8%。名牌产品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8.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1个百分点。名牌产品企业实现利润79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5.9%。
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数据,却也揭示了浙江缺乏顶级品牌的事实。加入tO以来,国内企业受到了来自跨国集团入侵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双重夹击,这也是浙江品牌建设实现“快跑”却没有真正强大的原因。
目前,世界上最具价值的100个品牌全部集中在发达国家,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近90%在发达国家。
“浙江的品牌建设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虽然繁星点点,但缺少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每每谈及此事,总有美中不足之感。顶级品牌和强势品牌凤毛麟角,与全省经济总量及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数量的领先地位不匹配。
在他看来,国际上最具价值的品牌,往往都有强大的企业规模来支撑。而浙江民营企业大多从小作坊起家,对品牌的重要性认识得较晚,在品牌建设的能力上也受资金等现实条件束缚。
美特斯邦威在这方面当然是走在最前面的企业,创始人周成建从一开始就以品牌立业,后来的发展中也把握住了品牌成长的契机。一方面,品牌的争夺带来了真实的效益,另一方面,更多的商家加入了模仿的行列。
一大批企业相信,真正的外国品牌要比本地品牌更容易存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开始在国外注册商标。然而,这种想法从长期来看,显得不足为信。在国际市场的品牌优势并不会因为一个注册商标而得以彰显。嵊州市领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周庆余认为,当缺少单打寡头时,应当灵活利用集群的力量,树立集群“巨无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