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二章 百舸争流
一套60平方米的住宅,双职工家庭至少需要不吃不喝攒10年钱。

    即便如此,新楼开盘不久还是遭到了疯抢。也许,温州最不缺乏的是财富,而金钱总是能领先一步在尚处于计划体制范畴内的温州展现出惊人的魅力。正因如此,温州人才对财富充满渴求,“只要有一点赚钱的机会,他们便极力寻找”。

    心如潮涌

    然而,浙西南的崇山峻岭无情地阻隔了温州人的“渴求”。政府投入资金开通至北京的班车,时常有人买不到车票。温州更需要一条铁路。

    一个世纪前,孙中山提出在金华和温州间修建铁路的构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温铁路开工、停工,反复不下七次。到1992年,一切反复是需要有个交代了。

    温州人当然对铁路迟迟不能落成耿耿于怀。几乎每年“两会”,温州人大代表都会联名提议,甚至有人放言,“不造金温铁路,我们死不瞑目”。疾呼之下,政府部门纷纷表示支持,资金问题却迟迟不能解决。“既然政府没钱,何不请海外温州人投资?”提议引起共鸣。政府想到温州老乡南怀瑾。

    南怀瑾早年赴台,颠沛流离半个世纪,门下弟子无数,在海内外拥有相当的影响力。而在南的老家乐清,其高龄老母和原配妻子依然健在。1988年,温州市长刘锡荣几经努力,获得特批,接通国际电话。电话两端,南母子闻声哽咽,感慨万千。随后,刘锡荣请发绣大师魏敬先用南母亲落发制成老人肖像,派人专程送到南怀瑾手中。收到礼物时,后者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家乡诚意感人至深,可投资铁路不能贸然决定。经过审慎思量,南怀瑾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担忧:“修建金温铁路,不能达成几个突破性的关键做法,恐难办通”。他所说的关键做法,最重要的是如何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拥有独立经营自主权的铁路公司。南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铁路经营权掌握在政府手中,私人无法涉足。

    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并非行云流水。其过程中的波谲云诡,有意无意塑造出温州政府层持续的敏感且严谨——他们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也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所以,令人赞叹的不是这些一届届上任卸任的地方干部究竟具备多大的才智,而是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练就的机敏与洒脱。

    政府网开一面,1992年11月12日,浙江金温铁路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一家中外合资公司,南怀瑾以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名义参股,占80%;浙江省占股20%,由省政府和温州、丽水、金华一起出资,其中温州占大头,约占20%投资中的1/3。

    一个月内,第一批资金顺利到位,各项工作就绪。1992年12月18日上午,金华到温州沿途的五个施工点同时响起爆破声,金温铁路正式开工。

    两年后,铁路如期建成。投入营运之际,正逢“两会”召开。温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乘坐火车到省城赴会。据说,他们脸上洋溢着笑意。

    再后来,通过这条铁路,无数温州人踏上冒险的旅程。尽管早已蠢蠢欲动的温州人已经在这一年挤上超载的长途汽车,成群结队涌入京城,平地掀起万丈波澜。

    温州人传统、讲孝心,满山椅子坟;温州人又很不传统,他们挈妇将雏、四海为家。北京有个浙江村,温州人马上纠正: 与其说是浙江村,不如说是温州村。

    1992年,政府文件中,北京的温州人数目是10万。而他们几乎集中在天安门广场南面五公里的地方——浙江村。

    村子里的景象常让人陷入迷茫。老胡同两边到处是临时搭建的砖棚;“成衣店”、“粉干店”招牌四处飘摇;小三轮、摩托车和老驴车四处穿梭;背着大包小包的人们不时掏出大哥大嚷些什么,然后匆匆而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四海皆商机·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简介 >四海皆商机·温州人的创富史(1978-2010)目录 > 第十二章 百舸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