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百舸争流
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谈话中,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敢闯”的深圳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南方谈话”则把深圳经验推向更广阔的前台。广东俨然成为改革开放的标杆,激荡出阵阵春风。
风从南方来,吹到温州。尽管彼时的温州,早晚气候仍有小股寒流,回暖之势终究无可阻挡,最终凝聚而成“让改革来得更猛烈”的呼声,大气磅礴。
天气晴空万里之时,有人不再小心翼翼地收敛光芒,而变得急迫起来,大胆且露骨地表达着自己的意见。温州柳市,胡万地正被媒体追逐。《中国乡镇企业报》等6家媒体联合采访,前者“口出狂言”: 目前,国家营业执照改了。
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代表人: 中国共产党;经济性质: 社会主义,括号,中国特色;经营范围: 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可以做。
就是说,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个公民手举五星红旗,听从共产党的领导,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什么都可以做。
我当然也就可以舍弃铁饭碗而到民营企业工作。在这里同样可以放心大胆地有所作为,同时给众多有识之士提供施展才华的新天地。温州的个体户、小老板也多了起来,“走在大街上,一头会撞到5个老板”。可与胡万地的高调不同,这些小老板们仍旧习惯于缄口不言。
的确,记忆里的阵痛远未退去,低调的温州人明白生意与微妙的局势之间,永远存在诸多变数。而缄口不言的后果是,越发激起了外界无尽的好奇。温州人好做生意的名声吸引着无数市场经济支持者密切关注。短期内,取经的外地访客达50万人次。那个感觉温州像广东的北方人也在其中,他的话分明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
春末,一批京城名记来温调研。政府大楼里,大小官员们“不是西装墨镜、就是夹克牛仔”,讲话干净利落,完全没有官员的样子,反而像“哪家公司的经理”。迥异于当日中国官场的现象让京城来的记者倍感新鲜。
当时,温州全城正大搞基建。包括人民南路在内的12条主要路段的改建工程同时启动,市民们一边忙于经商,一边垂手观望。大胆的官员们意气风发。他们好像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中,对来访者表现着自己的沉稳或激扬。
午饭时间,负责接待记者的温州市委副书记请客。地点选在市委大院对面一家个体餐馆。大红字的招牌相当显眼,反而衬托着下面的“市政府礼堂”有些黯淡。
故事的内涵远不止这些。此时,个体餐馆、私家酒楼已在温州遍地开花。大面积的繁荣带来大规模的一致,餐馆的饭菜、定价、服务,几乎雷同。可是,头脑活络的温州人很快想出“新点子”: 提供外卖服务。家里来客人,许多人“一个电话打到餐馆叫几份菜,吃完餐馆叫人取盘碗”。私营餐馆经营方式灵活多变,服务意识超前,生意好得一塌糊涂。即便是政府官员请客,也常选择“下馆子”,国营饭店“门前冷落”。
餐饮改革,也许是贯穿全国的整场商业复苏中的沧海一粟。温州人变革的另一个案例是房地产。城市建设大张旗鼓,温州街头冒出许多新式楼房。看着这些陌生建筑,有人忍不住打听,才得知叫“商品房”。
这个词汇之新鲜,让人浮想联翩。事实上,1992年之前的温州人住在联建房里,“一座楼房有10来个门洞,每个门洞是一家”。但在这年许多人搬进了商品房。温州私人的房产开发公司推出9个楼盘,根据房屋情况不同,售价分为每平方米800元、1200元、1500元三档。当时温州工薪阶层的月收入在一二百元之间,这意味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