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章


    王启民这一开发理论,使油田走上了科学之路,主力油层瞬间又恢复了活力,开始喷发充沛的激情。

    大庆油田一度暗淡下去的生命之火又熊熊燃烧起来,百吨高产井又纷纷矗立起来。

    接着,王启民又承担了大庆中区西部试验区的科学试验任务。这个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油井含水量达54%,如何控制含水上升,保持稳产,油田领导又把这副担子压到了王启民身上。

    王启民把自己的心血浇灌到了这个试验区,10年下来,这个区单产井日产40吨基本不降,连续高产稳产,成为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

    但是,王启民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陈宝玲:

    ……1965年,他的病像我担忧的那样愈发严重了,躺下坐不起来,坐着站不起来,站起来又走不了,疼得他每次要休息一会儿喘口气才能做下一个动作。后来,风湿发展到头上,两眼红肿,但他咬着牙天天挺着在现场搞试验。医生说,这样下去会有双目失明的危险。我再三劝他去治病,同志们也劝他抓紧去看一看,可他总说:等忙完这阵子我就去!我实在没办法,还是领导下了命令,强迫他去兴城疗养,才使病情得到控制。但也很难改变已经形成的严酷事实:腰椎间隔性僵直,尾骨突出,腰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弯曲……

    王启民:

    一天傍晚,我从作业队往住地走,为了抄近路,我在荒野中穿行。突然,我被绊倒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土坷垃。真没用,我一边埋怨自己,一边支撑身子,却怎么也站不起来,觉得上身和下身都脱节了。想起医生对我说的话,不抓紧治疗,可能会引起瘫痪,眼睛也有失明的危险,我一下子紧张起来。心想,这可糟了,我还年轻啊,我不能在这个时候倒下。我咬紧牙关,想站起来,但腰部一阵剧痛,怎么也起不来,我哭了。我慢慢活动四肢,先是坐起来,然后跪起来,再用一只手拄地,我终于站起来了!打那儿以后,我更是把时间看做生命,抓紧实验区的工作……

    但是,王启民和大庆油田已经相约百年。王启民的腰累弯了,但中国人的腰杆子却挺了起来。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30万吨。这个数字表明,大庆油田不但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而且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新纪元。

    1985年,大庆第一个稳产10年的目标胜利实现之后,又提出了第二个稳产10年的奋斗目标。早有人说,大庆老矣,靠科技支撑,方延续到如今,倘若再让油田重抖擞,不拘一格冒石油,怕是比登天还难哩!

    人们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王启民身上。

    王启民头一个10年采用的是分层开采法保持了稳产高产。但是,再沿用这种方法已经没有效果。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谓油田就是地下油海,只要钻井机一打,油就会喷涌而出,实际上,油田的地层下面全是一层层岩石,石油就渗透在其中的一些岩石中。石油地质工作者每天牵肠挂肚的就是地表下那些岩层中像夹心饼干的油层,他们要熟知地层厚度,油层几许,面积多大,埋藏多深,以及油水如何运动,如何分布,不同层的油流动速度多快,压力差异多少,温度多高,以及各种参数的比较,并且要把这些各种各样的数据、资料送往实验室加以测定,模拟实验、数模计算和物理、化学分析,以准确掌握千米以下油、气、水的动态规律。第一个稳产高产的10年,就是王启民用1000多万个数据撑起来的。而第二个10年,倘若还想红旗不倒,就必须还要付出相应的诸如1000多万个数据那样的劳动。

    王启民没有退缩,他的思维在更深更广的地层下游弋。那是已经开采了近20年的地层,经过开发,厚厚的油层大都变为原油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了年轻的共和国,而今剩下的只是如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精神简介 >中国精神目录 > 第二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