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的工作,晚上就睡在汪着水的草垫子上,因为劳累异常,他总睡得格外香甜,谁知道,风湿病就顺着他的梦境进入了他的身体。实习结束,他是实习生中惟一得上风湿病的人,也是实习生中惟一被评为二级红旗手的人。
王启民:
1961年8月,我和同班学友,后来成为我妻子的陈宝铃响应国家的号召,一毕业就重返大庆会战的战场,立志要为祖国的石油工业贡献青春和力量。得知大庆油田将成为世界上特大的油田之一,它的开发和建设,将使中国贫油的日子成为历史,我们无不欢欣鼓舞。听到有的外国专家小看我们中国人,断言中国技术落后,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油田。甚至挖苦说:凝固点、含蜡量这么高的油田,除非搬到赤道上去开采。更令人气愤的是,有的国家妄图用石油卡我们的脖子,撤走了专家。我们就在干打垒的门上贴出一副对联,上联是:莫看毛头小伙子,下联是: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闯将里的马字故意写得很大,我们就是要闯出中国自己的油田发展道路,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
谁参加了大庆会战,谁就能理解这不是年轻人的张狂,不是心血来潮。那是一场能不能使新中国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从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会战!石油是工业的命脉,如果血液能够代替石油,以铁人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也愿意付出一腔热血。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和油田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一起了,探索油田开发规律的使命也成了我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课题……
就在王进喜的钻井队挥师荒原,不断创下钻井记录的时候,油田的科技大军在另外一条战线正厉兵秣马勇闯雄关。王启民就是一个坚毅的闯关人。
1963年,大庆油田刚刚投入开发不久,在中区西部就出现了注水三年,水淹一半,采收率只有5%的状况。
当时,油田开发理论上有一种均衡开采论,就是通过成排的注水井向地下注水,想象水会在地层中均衡地向前推进,将油驱赶到成排的油井中开发出来。然而,地下的岩层构造千差万别,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平坦,这样,注到地下的水在不同的油层中有的突进,有的滞缓,且使高产井很快见水,含水上升极快。于是油田人就出现了怕水心理,开始控制注水,限定每米油层只能注水5立方米,又出现了温和注水的开发理论。然而,温和注水带来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注水量减少,含水上升慢了,但主力油田由于没有了动力,往往按兵不动,或向差油层攀比,大家举步不前,使采油速度无法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地下好油层渗透率高,注的水很快通过好油层涌上油井,使好油层产量没上来,水倒先期涌出,正像石油人形容的楼梯没响,人却上来了,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生产。
王启民经过一系列艰苦摸索,对均衡开采论和温和注水开采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大庆油田地下油层厚薄不匀,渗透率差别很大,就是同一油层内非均质现象也非常严重。所以在开发中,厚度大的好油层见水快,薄油层见水慢,好油层渗透率高的部位见水快,低的部位见水慢,注到地下的水在各油层中呈不均性运动,这是地下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开发上绝不能齐头并进,而应该按照地下油水运动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实施分层注水,合理地放大产液量,实行整体上的分阶段接替开发。
王启民的研究受到了油田领导的重视,指示他尽快实验,以挽救油田生产节节下落的颓势。
王启民他们在一口含水已达60%多,日产油由60吨下降到30吨被停止注水的油井上进行试验。他们设计了每米油层注水由5立方米加强到了30立方米的方案,并相应地放大油井产液量,结果使油井日产量迅速回升到60吨,且含水量基本保持稳定,有力地证明了王启民的厚油层快跑理论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