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换约的时候到了
林沁曾在大沽口打败了你们,他将会再一次给你们以沉重打击,不信你们就来吧!
咸丰帝把希望寄托在僧格林沁身上,对这个科尔沁亲王厚爱有加,但是,僧格林沁并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
大沽口战斗胜利之后,清军着实亢奋了一阵。英、法两国的联军也能打败,像小城似的钢铁怪物也能打沉,不可一世的洋兵也会鬼哭狼嚎,他们在泥地里被打得小鬼似的,照样夹着尾巴逃跑,证明清军的现有装备现有武器同样也能使洋人害怕,这当然是令人高兴令人鼓舞的。那些天,大沽口和天津城,到处是喝得醉醺醺的兵士和狎花昵柳的军官,即使平素对官军最不亲近的人见了它们也出现了笑脸,谁都有点爱国心么!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的话,洋鬼子这下被大清国打怕了,从此,它们再也不敢来了。这话使所有的人听着心里高兴,尤其是那些清军官兵们,更是比吃蜜还甜。当这些话语像诵经般不断闪现时,大沽口的驻军们无一例外地坚信,洋鬼子们真的不敢来了。
实际上,大沽口虽没被英法联军占领,但也千疮百孔,南北炮台多数坍塌,两岸工事多有毁坏,北塘更没有设防,应该抓紧时间,在明年春天到来之前全部构筑完毕,以备新的战斗。
可惜,清军都被那句话击中了,既然洋鬼子被打怕了,抢修炮台做什么?
僧格林沁虽然久经战阵,但却很少与洋人交手。这个蒙古将军曾经指挥过对太平天国的剿杀,也曾经在边疆参加过许多征服异族的战斗,胜多败少,是当时清廷非常显赫的军事人物,掌握着实际的兵权。但他对付洋人之兵同样显得生疏。大沽口一仗,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充分的准备和同仇敌忾的士气,天公作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但这并不能说僧格林沁每战必胜,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仍不愿和洋人交手,因为他纵然习惯了铁骑奔袭和刀光剑影,但他并不习惯炮火连天,不习惯排枪和恼人的军鼓。
然而,大清皇帝却对他企望甚高,满朝文武对他仰慕钦敬,众人拥戴神仙乐,他内心又十分高兴这样的感觉。他还不能让皇帝窥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他要给皇帝一些依仗和希望。
但是他仍然寄希望对洋人抚绥导引,使原本虎狼之性的英法军队乖乖坐下来和谈。因此,他并没有督促军队备战,又没加强战训,他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策动俄国人和美国人在英法大军袭来之时,去做中国调停工作。
俄国新任公使伊格那提耶夫也是个善于钻营的人,他亲华的目的和美国公使华约翰一样,都是相机而动,尽量不费一兵一卒,捞取在华利益。于是僧格林沁就和他们打得火热。他派手下人给美俄公使送去许多礼品食物,并且不断宴请他们,指望在他们身上会发生效力,使英法联军的战争决心得到动摇,使高举屠刀的手变得柔软下来,使1860年成为新的和平年。然而,僧格林沁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8月1日,黑压压的英法舰队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就占据了北塘。天津和北京又一次告急。面对强敌,清兵们大惊失色。
英法联军占领北塘之前,美国公使华约翰曾提醒过僧格林沁,言英法军队计划先占北塘,然后再抄袭大沽后路,让他务必小心,严加防范。华约翰大概是对僧格林沁数月来的款待所表示的一个回报吧,或许是他有着美国人特有的复杂心理使然,所以他准确预告了将要发生的事实。
但是僧格林沁并没有引起重视。北塘毫无设防。
北塘就这样很轻易地落入英法军队之手。但僧格林沁仍把希望寄托在议和上。为了不剌激敌人,不横生枝节,僧格林沁军队若见北塘英法军队出村列队,不要主动出击,任其所为。若是洋人欲抄袭大沽炮台,万不得已出击时,不要杀伤洋人太多,将其赶回即可,以彰显大清帝国的宽宏仁慈,使它们自觉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