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行不得也哥哥
一天,叶名琛闷在书房思谋应对办法,家人胡庆前来献计,说,老爷请放宽心,您给洋人玩个捉迷藏的游戏不就结了吗?他来找大人,大人留下话口,就说去什么什么地方了,洋人见不了您,也就没法提什么要求,不知者不为过,这样既能应付洋人,也能应付皇上老子,不是两全其美吗?
叶名琛一听有些道理,便心中打好谱,不管洋人如何登门求见,也不能和这些鬼子们见面。但是,还不能让洋人发现其中关节,应让手下人尽量做到态度恭顺,要笑模笑样地把它们支到云里雾中。
依计而行,果然把三个外国公使支得团团转。当包令等三人来到总督府求见的时候,胡庆谦恭地说,老爷有话,他早想去拜见三位公使大人,只因近日诸省军务繁忙,刻无暇晷,等他腾出时间,亲自到各位公使府上拜看大人们……包令三人只得悻悻而回。就这样一等数月过去了。
三国公使只得分头去他处寻找中国官员要求会见。美国公使麦莲北上去上海寻找两江总督怡良。怡良虽然会见了麦莲,却对修约一说表示无法转达。他又一次把矛盾推给了叶名琛,他说,关于对外事宜,皇上已明令让叶公办理,他不能逾越权限。
无奈,三国公使又一次聚集广州,联合照会叶名琛,要求召见。叶名琛这一次觉得无法推拖了,但他仍不亲自出面。他委派手下的知州张宗恪、知县陈宜之代表自己和三位公使商谈。
张宗恪一见公使们就转达了叶名琛的意见,他说,本来这次会见叶总督应该亲自到场的,但叶大人是个实际的人,似三位公使要求修约的弁,他实在无能为力。天朝君尊臣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切都是皇上说了算,臣子只能谨守成约。言下之意是他无法作主,还是请三位公使另作它图吧。
三位公使从四月起就开始寻找叶名琛,眼看半年过去,最后竟得到这样的答复,心中愤愤不已。他们恨透了叶名琛,但也只是心中怒恨而已。商量许久,觉得广州是不能呆下去了,还是北上去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吧。于是三国公使便联樯向上海而来。
由于麦莲有和怡良打交道的经验,它们便觉得上海将会变成适合西方的城市。
不过,这次是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接待了它们。当时江苏一带是太平军革命的腹地,南京是它的中心。作为这个地区的巡抚,吉尔杭阿流落上海一隅,内心对太平天国充满了仇恨。至于说洋人,它们只不过是无根的风暴,是能预报的阵雨,它们虽然厉害,但过去就过去了,不可能永驻华夏。两弊相权取其轻,应该和洋人联合,用洋人的力量去消灭最主要的敌人。
作为吉尔杭阿,几乎是带着企盼的心情迎接三国公使的。杯盏交错间,英国公使包令又一次提出了修约的情。包令的话令吉尔杭阿难堪。
借用洋人的力量是需要代价的。比如修约,和洋人结的条约,本身就够屈辱和不平等了,现在还要继续追加不平等,如果同意,国人岂不捣坏自己的脊梁骨?再说,这等大事,是皇帝老子才能做主的事,自己只能向朝廷上奏陈述联夷破匪之策,别的实在是爱莫能助。
于是,三国公使在上海获得吉尔杭阿的空头同情后继续向北挺进,此时,已是深秋时节了。
三国公使的军舰开到了大沽口。
西洋人再次抵达津门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咸丰皇帝闻奏大吃一惊。他立即下旨津官们,务必折其虚骄之气,杜其诡辩之端,万万不可轻易允诺。
盐政使文谦和天津镇总兵被委派与三国公使们会晤。和以往的官吏一样,二人还没等公使们提出修约,便把话堵了上来。他们告知公使们说,我们没有皇上委任的全权证书,也没有办交涉的权力,只是前来倾听各位使节的意见,好回去给皇上汇报。
三位使节抱着满腔希望来到大沽口,没想又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