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
谁在欣赏或模仿呢?

    文学艺术的自主,就是审美的自主。

    杰出的艺术,既不向权力场、也不向市场时尚寻求本质性的依据。中国古代文人,当他失意的时候他就得意了:得人性之意,得审美之意,得天地造化之意。

    “文章憎命达。”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曹氏家族不败,我们是读不到的。

    为什么生存的落差会产生经典的作品呢?简单说来,可能是落差导至无穷的思索与激烈的感慨,强者在逆境中变得更为强大,理性感性野性,强力推进瞬间喷发,有如原子的裂变。曹雪芹那不可思议的感受力、感知力是在十几年的创造性劳动中获得的。曹雪芹在书写中成为曹雪芹,重现了时光,重构了时光。红楼残稿吸引了多少续作者,而续作均以失败告终。这大约是上帝抛给人世的一个隐喻吧?

    唯有精神的强悍者才有更多的精神记忆。曹雪芹是强悍者,惠及弱小者:中的吃和用,也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精神记忆。而他究竟是如何重返、重现、重构时光的?至今无人能“解味”。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形式的规律就是毫无规律,她像自然界一样拒绝向人类知性给出她的本质。

    “在自然背向技术之处,恰好隐藏着自然的本质。”

    也许,在艺术背向意志之处,恰好隐藏着艺术的本质。

    而艺术和自然的本质就好比宇宙中的黑洞,只能靠环绕着黑洞的物质加以推测。黑洞本身不能观察。

    对人类的顶级艺术,我们只能抱着虔诚。当我们向杜甫、雨果、海明威或曹雪芹致敬的时候,会发现:这敬意无边无际,怎么“致”都不为过。于是我们说:哦,这便是虔诚了。

    中国古代文人,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馈赠。三皇五帝早就没了,唐宋帝国也灰飞烟灭,而传统文化的甘露始终是甘露。今日谁能说:他比天仙李白、比地仙苏轼活得更精彩更丰富呢?

    文豪们屹立天地间……

    审美艺术强化着感受力,提升着感知力。二者汇成思之力,使生命冲动朝着更高更强。前后《赤壁赋》是很典型的:苏轼贬到黄州,一变而为苏东坡,问宇宙,问山水,问历史,问生死,问有限与无限……无穷的追问,问出千古名篇。这也是英国大诗人艾略特所讲的“思想知觉化”。

    艺术是生命冲动的表达,这表达又强化生命冲动。冲动无休止,艺术无止境。

    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兴奋剂。

    这话是说:艺术激发人感受生命的能力。不过兴奋剂也可能变成麻醉剂,所以海德格尔决定性地往前跨了一步,在惊动全球几十年的《艺术品的本源》中说:艺术是将真理设入自身。

    思与诗天然接轨。艺术是对生命、生存的终极追问。

    所有的艺术形式,本质上都是诗。

    “充满劳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审美不是生命的点缀,审美是生命本身。

    正是在这个维度上我们才得以理解:为什么人是穷到极点也要美的。安徒生笔下那个划火柴的忧伤的小女孩儿,用一根火柴照亮了全人类的童话世界。而喜儿手上的那根红头绳,其审美价值、带给穷家女儿的愉悦感,显然大于豪车带给某些靓女的“短暂开心”,靓女她得了豪车转眼就索要豪宅,她被“贪得无厌”这类生存情态锁定,锁死,因物化而固化,因算计型思维的滥用而反被这种思维所算计,她等于自寻晦气,感受生活的能力不可逆转地降到动物的水平上,生活质量也就无从谈起。“豪车靓女”的生存论阐释,大约是这样吧。

    我们重温康德名言:美是无利害的愉悦。

    顺便提一句,上海茅惠芳女士演绎的舞剧《白毛女》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品中国文人简介 >品中国文人目录 >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