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
人死不休。”

    杜甫这是自况。他又描绘李白:“落笔惊风雨,下笔泣鬼神。”

    宋人形容东坡的诗词:“如天风海雨逼人。”形容柳永则是:“二八娇娘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煜的爱、恨、哀、愁,柳永的羁旅情愁,李清照的轻愁浓愁……相同的愁字,不同的微妙赋形,带出各自的命运特征。而这些都是人类的的基础情绪,汉语诗人们为它们永久赋形,散发着强烈的华夏文明的气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欲將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花明月暗飞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剗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林冲雪夜上梁山。”

    “意绵绵整日玉生香。”

    “飒爽英姿五尺枪,暑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嗬,真是美得!

    我不过是随手举例。苍海一粟而已。

    老外们咋能不学汉语?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欣赏这些妙语妙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美是精雕细琢。美是展示最微妙的人生情态的差异。差异的持存带动社会生活的多元化。

    审美的强度,就是生命的、生存的高度。

    行文至此,我们似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文人越是到了穷途末路,越能“诗穷而后工。”生存的落差,往往导至生命力的强劲反弹。读鲁迅我们悟出:漂亮而坚硬的钻石般的文字乃是长期受力的结晶。

    古代大文人,几乎全是生存落差的产物。“落差”是在文人返身打量落差的时候显现为落差的。而打量意味着:持久而深入地看,看人事,看自然,看鬼神。“落差”是看出来的。

    深入地看,于是有了超越性,有了向上的生命形态。而深入的前提是能够深入,这里修身是关键:修道德之身,修审美之身,修悲悯之身。以白居易为例:他在京城做着高官,却能学杜甫细看普天下的受苦人,不惜得罪那么多的权贵,写出直接干政的《新乐府》、《秦中吟》。他投向那风雪中又冷又脏的卖炭翁的目光是多么深入。

    当古代文人写出他们的生命体验的时候,这体验就通向了任何人,将生命的强度带给任何人。而杰出艺术的获得有个前提:活得投入。活得投入的人才“有”生存之落差。陆游对唐琬长达六十年的怀念堪称范例。深切的怀念源自深度生存。

    古今人杰,没有一个是浅表性生存、活得嘻皮笑脸的。

    顺便提一句:眼下具有病毒特征的、嚷着要“娱乐天下”的浅表性生存快餐式生存,正迅速消耗着自身。我们日后要做的,只是跟踪残余病毒的转移。这情形如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趋于式微,“新历史主义”登场。

    康德说:“美是无利害的愉悦。”

    看见一朵花一片云,人就会高兴。这高兴与生计无关,与功利无关。“清风明月不用买。”

    传向千万年的艺术精品,均与功利无关。

    唐诗之盛和唐朝的以诗取士是有关系的,宋词之盛与宋朝的文人主政也有关系。但不能说李杜苏辛写诗词是为了取悦君王。文学的自主性自律性至少从就开始了,经由楚辞、司马迁、两汉乐府、魏晋风骨而自成浩浩江河,“流”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惊涛拍岸三千年。虽有拍马文字扰乱视听,却不足以撼动江河。即使是李杜写给权贵的那些“干谒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品中国文人简介 >品中国文人目录 >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