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放蒋?扣蒋?西安内部又生歧见
蒋介石的“底牌”
释蒋,是张学良发动事变之初就有的考虑,但那时的“释蒋”考虑是有条件“释蒋”。宋氏兄妹来到西安后,随着宋美龄的和平攻势,张学良在放蒋的条件上逐步后退,22日,宋来西安的当天,谈判还未开始,张即表示他本人同意放蒋,并奉宋美龄旨意,连夜找杨虎城等人商议放蒋,因大家均表反对而无果。
初步达成协议后,张学良更坚定了放蒋决心。但是,达成的协议蒋介石虽表同意但拒不签字,这就使协议的效力受到质疑。于是,协议达成后还需要有其他保证才能放蒋成为多数人的意见,而张学良不同意增加保证条款,他认为,只要蒋介石同意抗日就应放蒋,要给蒋介石留足面子。
24日上午达成协议后,下午张学良就召集部下开会,开始做放蒋的准备。
晚上,张学良、杨虎城在绥靖公署大楼举行(送行)宴会。出席这次宴会的有:张学良、杨虎城及其师级以上将军;蒋介石、宋子文及其随行人员;周恩来、叶剑英及其随行的中共人员。
宴会开始,神情严肃的张学良高举酒杯,激昂致辞:
委员长、周副主席、诸位兄长:
你们受惊了。我采取的这个行动,是不得已的,是请委员长共同抗日。我是有国仇家仇的人。希望在座的,为促进抗日运动献策出力,干杯!
张学良讲完后,一饮而尽,眼里饱含泪花,然后把高脚杯摔碎在地。
周恩来接着站起来敬酒。他说:
委员长,汉卿和虎城两将军,百里先生和各位老朋友:
张、杨两将军的行动,在促进团结方面贡献最大,通过这件事,希望各方面联合起来,团结起来。我提议,为诸位的健康,为张、杨两将军的贡献,干杯!
这时,张学良站起来,第二次向大家敬酒,他说:
一个人要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有了志向就要努力去实现。我有我的志向。
现在国难当头,东北沦陷,华北危在旦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说过“中国不亡有我”,我们军人更应当有“中国不亡有我”的气魄!
说到这里,张学良又是一饮而尽,第二次把酒杯摔碎在地。
当宴会进入尾声的时候,张学良走到蒋介石面前,恭敬地说:
委员长:
我这次行动的唯一目的,是拥护委员长抗日,我的国仇、家仇都没有报,我是中华民族的罪人。您如果与我有共同心愿,也许不会有此事件发生。希望委员长回到南京,说到做到。东北不收复,我死不瞑目!为委员长的健康干杯!
张学良说完,第三次一饮而尽,第三次将酒杯摔碎。
蒋介石见张学良如此激愤之情,非常尴尬,沮丧地推托说,身体不好,酒也不能喝。宋子文急忙接过酒杯代蒋而饮。
这次宴会,等于宣布:蒋介石即将获释。
宴会结束,张学良即召集东北军主要将领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等将领来到公馆,向他们宣布了释蒋的决定。
25日上午,张学良一面做杨虎城的工作,一面秘密告诉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整理行装,并把自己的简单行李交于端纳,关照端纳不要声张。
此时,他对自己卫队二营也不放心,令谭海亲率自己的卫士队担任警戒。
是何种因素促使张学良急于放蒋,又是何种因素使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安全越发担忧呢?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尽管受到来自多方面责难,但他始终没有对自己正义举动产生过动摇和怀疑。中共全权代表周恩来到西安后,在对扣蒋行动进行充分肯定和赞扬的同时,曾对这种做法提出过温和的批评,周毫无保留地指出:
这次事变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