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放蒋?扣蒋?西安内部又生歧见
比今天更大的内乱;我们为了抗日而逼蒋,更大的内战一起,就等于帮了日本的忙;我们为逼蒋抗日而将他扣在西安,他答应了抗日,再把他扣着不放,反倒会使答应我们抗日的领袖因此而失去领导地位或有损他的声誉。那我张学良真是万世不赦的罪人。如果是这样,我一定自杀,以谢国人。

    张学良虽然费尽全力,但杨虎城和两军的不少将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双方僵持不下,周恩来只好出来“打圆场”,建议张学良“稍加休息”,而他则向杨虎城陈情利害,充当起张、杨两人之间的调解人。

    周恩来本来是不主张马上放蒋的。他刚刚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与杨虎城商定,在下列条件下释蒋;

    第一,全部中央军首先撤出潼关;

    第二,南京及蒋介石通过公开的政治文件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不咎既往,并召集救国会议;

    第三,开始部分地释放政治犯。

    但是,面对这一突然情况,为了抗日的大局和“三位一体”的团结,周恩来又站出来做杨虎城的工作。

    杨虎城最终听从了周恩来的意见,放弃了要蒋介石签署书面文件的要求。他接受了蒋介石的口头允诺,置个人的安全于不顾,慨然答应放蒋。这样一来,周恩来算是帮了张学良一个大忙,当然蒋介石则是最大的受惠。

    几年之后,曾经参与营救蒋介石的端纳先生在菲律宾被日军俘获,关押在集中营中。蒋介石为报昔日端纳的救命之恩,请求美国远东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组织了一次代号为“洛斯巴尼斯”的军事行动,救出端纳。端纳在吕宋岛接受采访时,向新闻界证实了周恩来对蒋介石从西安脱险的巨大贡献,他说:

    周恩来……实际上是1936年西安事变中的关键人物,是他把蒋将军从绑架中解救出来的。

    约翰·鲁兹在他的《中国传奇般人物周恩来的非正式传奇》中,也记述了是周恩来的帮忙才使蒋介石顺利离开西安。

    文中写道:

    1940年圣诞节,蒋介石在重庆邀请周恩来吃饭,“委员长……感谢他的客人曾在西安挽救了他的性命。”

    尽管杨虎城同意了放蒋,但中共却不能为了蒋而牺牲杨虎城及其两军的利益。在周恩来的斡旋下,蒋介石和杨虎城同意,以12月23日谈判取得的成果为基础,达成了一项默契。这个默契即由周恩来安排,使蒋夫人和宋子文在这样一份文件上签了字,端纳作为见证人。这份文件包括下列条件:

    蒋介石同意:

    (一)宣布并开始武装抗击日本的侵略。

    (二)停止进攻中国共产党。

    (三)容纳共产党共同抗日。

    (四)把亲日派官员从国民政府中清除出去。

    日本外务省档案《西安事变》(S161527—271—278)日文资料,也记载了释放蒋介石的条件:

    (一)撤退西安周围的政府军队。

    (二)停止内战和“剿共”。

    (三)发起全国规模的抗日运动。

    (四)发给共产党军队军饷。

    (五)释放上海救国协会的7位领袖。

    (六)改组中央政府;撤换下列地方官员:上海市长;上海警察局长;江苏、安徽、江西和福建省的主席。

    以上两份资料所显示的文件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了张、杨的八项政策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一致的。从蒋介石随后的行动来看,这份文件无疑是存在的。但在蒋介石和蒋夫人日后“加工”成的《西安半月记》和《西安事变》回忆录中却极力否认这一点,无非要挽回面子而已。

    ★张学良早已定下释蒋决心,但过于仓促的“无条件释蒋”,使张、杨失去了制约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简介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目录 > 第十章 放蒋?扣蒋?西安内部又生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