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上一年中共“一大”召开时,偌大的中华大地上只有五十几个党员。只凭维经斯基和马林两个特使通过陈独秀和李大钊动员起来的这么点人,且多是年轻的知识分子,要想建立全国政权,谈何容易!于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列宁派来了越飞(Abramovich Joffe),以使华全权代表的身份,来与中国政府商谈两国建交事宜——为了国家利益,他们已经不计较对手是反对“赤化”的“反动军阀政府”了。
民国十一年(1922年)8月23日,在上海出版的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上,刊发了一则来自北京的消息:
(北京讯)苏维埃俄国代表越飞君抵京以来,已引起各界之注意。本月十八日下午八时,北京大学蔡校长、李守常教授等十余人,设席东方饭店招待越氏。……首由李守常教授致词,略谓越飞君及俄代表团来华,意在与中国及中国国民建设友谊的关系。吾人代表中国智识界,得与负有真正责任之俄国代表诸君共聚一堂,深引为幸。
只有三十三岁的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已经位列德高望重的蔡元培之后,成为“中国智识界”的代表。众所周知,数月前,李教授曾做客洛阳的直鲁豫巡阅使署,与遥制北京政府的吴佩孚大帅会晤数日。在首都政学两界,他已经是任何人都不敢小觑的人物了。
没有人告诉我们李大钊曾与权力更大的越飞单独谈过什么。
接待过越飞之后,李大钊立即南下上海转至杭州,参加了只有七个人的中共高层会议(史称“中共杭州特别会议”)。会上,马林传达了“远方”要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方案。把两个不同性质的政党掺和在一起的政治设计激怒了中共领导集体,四位中央执委(常委)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做马林翻译的张太雷似无话语权,只是候补执委的李大钊一番苦劝后,领导同志们才勉强达成共识,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
随后,李大钊奉马林派遣到上海与孙中山相见,孙氏当时被叛将陈炯明的大炮轰出了广东,寓居在上海法租界莫里哀路(今香山路)上的一栋华侨赠送的小洋楼里,正郁闷着呢!用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里的话说,就是:
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孙大炮”与“李铁嘴”的后人谈得非常投机。李大钊后来在狱中回忆说,两人“畅谈不倦,几乎忘食”。会谈以国民党总理孙文亲自主盟、中共创始人李大钊加入国民党而圆满结束。当时,年轻的李大钊曾如实向老一辈的党魁孙先生说明,自己已经是第三国际的党员。
急于得到苏联人支持的孙总理是这样回答李同志的:
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的党员,尽管加入本党帮助我。
回到北京后的李大钊,便开始毫无顾忌地为赤色俄国呐喊。
11月7日,除了苏俄人,没有几个中国人记得是个什么特别的日子,但李大钊记住了。在当天的《晨报》副刊上,他以“守常”为名,发表了纪念俄国红色暴动成功五周年的文章《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
在十月革命的火光里,诞生了劳农群众的国家和政府!这是全世界劳农群众的祖国、先驱、大本营!
文章结尾时,李教授竟底气十足地命令起本国政府:
我们有几句重要的话要外交当局仔细听着:
要即日无条件的承认劳农政府(指苏俄政府——笔者注)!
要即日无条件的开始中俄会议!
不许一味仰承资本主义国家外交团的意旨来办理对俄外交!
不许沿用媚强欺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