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通达四肢所致,是症逆冷,在程度上并不严重,且无其他虚寒见症,在辨证上也是不难区分的。本条所以冠以少阴病,列于“少阴篇”主要为了鉴别辨证。根据本症的病机特点,还当有腹中痛,泄利下重等症状。因为肝木有病,每易侮土,腹痛泄利下重,正是木邪乘土,肝气不舒的表现,所以用四逆散疏肝理气,透达郁阳。柯韵伯认为“泄利下重”四字,应该列在“四逆”句之后,不应当列入或然症中,理由颇为确切。至于或然症中的咳,是肺寒气逆,故加五味、干姜以温肺而收气逆;悸为饮邪侮心,故加桂枝通阳化饮;小便不利,乃水气不化,故加茯苓淡渗利水;下重为气郁于下,故加薤白以利气滞。如果确是虚寒腹痛,附子亦可酌量加入。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译文】
少阴病,腹泻六七天,咳嗽,呕吐,口渴,小便不通畅,心中烦躁,不能安眠的,是阴虚水热互结,主治宜用猪苓汤。
【评析】
本条讲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症治。
本条少阴病下利,伴有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如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相参,可知本症亦当有小便不利,所以总的病机是阴虚有热,水气不利。水气偏渗大肠则下利,水气上逆,犯肺则咳,犯胃则呕;水气内停,津不上布则渴;阴虚有热,上扰神明,则心烦不得眠,湿热内停,水气不化,故小便短赤。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两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得了少阴病,才两三日,就口燥咽喉干。治当急下,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说明燥实伤津,真阴将竭,治当急下。
少阴病用大承气汤急下,其病理机转多属于热邪亢极,津伤邪结,若不急下在里之实邪,则燎原之火有竭尽西江的危险,所以必须急下,才能救被耗之阴。本条主要论述土燥水竭,治以急下阳明之实,而救少阴之阴。然而叙症太简,只有口燥咽干一症,作为辨证眼目则可,如竟作为急下依据,似嫌不妥,必须结合全部脉症,进行分析,始可不误。
【原文】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少阴病,腹泻稀水,颜色青黑,脘腹疼痛,口干燥的,应当急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主治。
【评析】
本条说明燥实阻结,迫液下泄,治当急下。
少阴病原有下利症,但少阴虚寒下利,必清稀如鸭溏,质薄而气腥,或下利清谷。本条自利清水,与鸭溏或清谷迥异。少阴虚寒下利,虽然清稀,犹有食物渣滓;本症下利不夹渣滓,这是因为燥屎阻结,不能自下,故所下纯是稀水。其性质也是热结旁流,但症势急迫,不仅土实水亏,而且肝胆火炽,疏泄太过,胆汁因而大量混入肠中,于是所下之水,颜色纯青,木火上迫,心下必痛,口干燥尤为火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