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讲少阴阳虚水泛的症治。
水寒之气外攻于表,则为四肢沉重疼痛;内渍于肠,则为腹痛下利,上逆犯肺,则为咳嗽,停滞于中,胃气上逆,则为呕吐;停滞下焦,膀胱气化不行,则为小便不利。总之,这些症状的产生,都是因为肾阳衰微,水气不化,与阴寒之气互相搏结而成,所以治疗上须用真武汤温阳祛寒,以散水气。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原文】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译文】
少阴病,腹泻完谷不化,手足冰冷,脉象微弱似有若无,身上反而不怕冷,病人面部发红,或者腹中疼痛,或者咽喉疼痛,或者腹泻过度而停止,摸不到脉搏,这是内真寒外假热的阴盛格阳症,主治宜用通脉四逆汤。
【评析】
本条讲阴盛格阳于外的症治。
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和四逆汤症相同,但身热不恶寒,面色赤,则为本症所独。且四逆汤症的脉象不过沉或微细,而本症的脉竟至微而欲绝,可见本症病势实较四逆汤症更为严重。由于阴盛于里,阳气衰微至极,所以不仅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而且脉微欲绝,里寒太甚,阳气被格拒于外,所以表现出身反不恶寒、面色赤等假热症状。“里寒外热”正是其病机和症候特点,所谓“里寒外热”,是指内真寒而外假热。正因为本症的病机是阴阳格拒,症情较重,所以或然症甚多,若脾肾阳虚,气血凝滞则腹痛,阴寒犯胃则干呕,虚阳上浮,郁于咽嗌则咽痛,阳气大虚,阴液内竭,则利止而脉不出。此时无论在症状上或病情上都较四逆汤症严重,故用通脉四逆汤主治,于四逆汤中倍用干姜,并加重附子用量,以急驱内寒而恢复即将越脱的阳气。
本症面色赤是属虚阳浮越之征,应与阳明病面合赤色属于实热者相鉴别。虚阳浮越的面色赤必红而娇嫩,游移不定,且必伴有其他寒症;阳明病的面合赤色是面部通赤,而色深红,必还有其他热症。本症身热反不恶寒,也非阳明身热恶热之比,阳明身热为里热熏蒸,按之灼手;本症身热为阳浮于外,病人虽觉热,而热亦必不甚,并且久按则不热。它如实热症有口舌干燥、大渴引饮;假热症口和舌润,虽渴亦不能多饮,或喜热饮,都可作诊断的参考。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赤色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译文】
少阴病,四肢冷,病人或有咳嗽,或见心悸,或见小便不通畅,或见腹中疼痛、腹泻、下利兼后重的,皆因肝郁气滞所致,主治宜用四逆散。
【评析】
本条讲肝胃气滞,阳郁致厥的症治。
本症四肢逆冷,和以上几条少阴病阳虚阴盛四肢逆冷,其性质是根本不同的。此症四逆,由肝胃气滞,气机不畅,阳郁于里,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