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水竭的确据,所以必须急下实邪,遏燎原之火,才能救垂竭之阴。本条除论中所列诸症外,亦当有阳明里实之症,如虽自利清水,但仍腹满拒按,绕脐痛,舌苔焦黄等。本症治法,似为通因通用,就其本质来看,实际仍是通因塞用。

    【原文】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少阴病,经过六七日的时间,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治当急下,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肠腑不通,土燥水竭,治当急下。

    所谓少阴病,提示有肾阴涸竭症候,病经六七日,又见腹部胀满,大便不通的阳明燥实症,肾阴势必进一步耗伤而濒临竭绝的危险,因而必须急下阳明之实,方可救将竭之阴。否则,就会下之不通,阴竭而死亡。

    【原文】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译文】

    少阴虚寒症,脉见沉的,当急用温法治疗,适宜用四逆汤主治。

    【评析】

    本条说明少阴病脉沉,治宜急温。

    本条的脉沉,当是沉而微细,不是沉而实大,是可以肯定的。不过值得探索的是“急温之”一句。因为仅说脉沉,并没有指出亡阳虚脱之症,为什么要提出“急温之”呢?这是仲景指示我们,对虚寒见症,应该早期治疗,以免延误病机。如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症悉具,则显而易见属少阴虚寒,稍具医学知识的医生,都可放胆用温药治疗。本条虽然上述诸症未必悉具,但既见脉沉微细,是少阴虚寒之本质已经毕露,若不急用温法,那么下利厥逆的亡阳症候,就会很快地接踵而至,因此,提出“急温之”,不但可以提高疗效,而且有防止病势增剧的积极意义。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原文】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①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注释】

    ①温温:“温”同“愠”,欲吐不吐,心中自觉泛泛不适。

    【译文】

    少阴病,若饮食进口就吐,心中蕴结不适,想呕吐却又吐不出,初得病时,即见四肢冷,脉象弦迟的,这是痰实阻塞胸中,不能攻下,治疗应当用涌吐法。若是肾阳虚弱、不能气化,寒饮停聚膈上,而致干呕的,不能用涌吐法,治疗应当用温法,可用四逆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胸中实邪与膈上有寒饮的辨证和治疗宜忌。

    因为胸中有痰涎等实邪阻塞,所以饮食入口则吐,不当进食的时候,也是胸中泛泛欲吐,但毕竟痰涎胶滞,因而又欲吐不能。手足寒是胸阳为痰浊所阻,不能达于四肢。弦脉主痰饮,弦而兼迟,是痰浊阻遏,阳气不布之象。且始得病时,就出现手足寒,尤为胸中邪实的确据。胸中实为邪在上,自非攻下剂所能驱除,所以说不可下也。《内经》谓“其高者因而越之”,因此治当吐之,如瓜蒂散一类方剂,均可选用。

    假如不是胸中实邪而是膈上寒饮,那么催吐方法又当禁用。这是由于中下焦阳虚,不能运化,以致水饮停积,虚寒之气由下逆上,所以干呕。探本图治,当用姜、附剂以温脾肾之阳,脾阳气运行,则寒饮自散。所以说当温之,宜四逆汤。

    【原文】

    少阴病,下利,脉微涪,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①,当温其上,灸之。

    【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