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品第二
失等事,于小乘法中常见。二、记甚深法义,如佛云三乘唯是一乘,此即于大乘法中分明记别。三、记当成佛,即本经授记品中,于诸弟子当来作佛分别授记是也。取记者,取决之义,谓佛许可决为之记,如经云汝已三请岂得不说是也。与记者,明与授记,为之解释也。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此释许可摄受,善思念、善巧思念也。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释恶人退席。罪根深重即报障,增上慢即业障。枝叶、即指德本未深、信根未固之增上慢人。真实、他译亦作贞实,赞会中之德信兼备者。
壬二与记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此释未闻令闻。优昙钵华、即大金莲花,惟金轮王出世乃应瑞一见。佛希说此经,故举此为喻。佛于本经再三述诸佛言无虚妄者,虑会众于权实二说不善思念,则不生信受反起过失,故再明佛言之无妄。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此释所说难知。佛所自证之实相,即诸法寂灭相,一切诸相到实相均已失其自相。故佛所说之方便、因缘、譬喻,非即是法,特假是方便、因缘、譬喻以委曲显现是法而已。而人即欲于佛所说之方便、因缘、譬喻上,以思量分别解释之,以为是即佛所证之法性,故佛特显彰其非如是等所能解也。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释依何等义,谓释佛依何等义而作如是说也。诸佛世尊、广包十方、三世诸佛。一大事、谓最大之事,且为三世诸佛共认为唯一最大之事。因缘、亦作缘由解。又众生既经多劫之佛化,即有一乘之因,必待佛之增上缘以为之启发,此即诸佛共认之大事因缘也。出现于世,即应身示现于此世界,佛之出现非由宿业果报,乃本其大悲愿力以示现也。
知见之义,通十法界。此知见、既专指为佛之知见,则为佛所成就无上菩提──佛果上之知见,非二乘之知见可知。就佛出现于世之本意言之,既专为开佛知见,则非二乘可知。
佛知见有数义,释之如下:佛所亲证之一真实相为所证,能证法性之正智为能证,此能所之知见并名佛知见。又、真如为知见之性,正智为知见之相,此知见之性相亦并称为佛知见。又、无著般若论云:无上菩提是法身,正等菩提是报身,法身为性,报身为相。又智度论云: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此菩提法身、菩提报身、与智及智处,均名佛知见。又、正体智为知,后得智为见,并照真俗二境,合之名为佛智见。
开佛知见,具开显、开发二义。所云欲令众生开显佛知见者,以众生本有之法性真如圆满常寂,即一切法平等所依之体性,无始以来为烦恼、无明二障所蔽不能显现,如矿掩于真金,如土覆于草种,佛悉欲使之开显。盖此本有之体性,唯佛能究竟知见,而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