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品第二
、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惊疑有数义:著小乘者,谓涅槃即是佛果,此外何由更有佛法!生颠倒见者,谓佛自语后先矛盾。增上慢者,不信佛说,益滋疑谤。已证小乘果者,自悔未从大乘法修入。凡此均属惊疑之义。佛知其必当惊疑而先揭破之者,正以此种惊疑为非是,而期以大法除断之也。舍利弗言会众利根智慧,正表堪能闻受之意。
辛二偈颂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庚三三止三请
辛一止说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此佛第三次止说。盖此品说法,乃佛称本心而说,非坚固深信乐闻而遽予开示,必召惊疑;又将使增上慢之比丘等,不惟不获利益,反因疑谤而生过失。慢有七种:一、通常之慢,自谓智慧功德过人,是为慢。二、过慢,智慧功德与人相等,而自高以轻人,慢上加慢,是为过慢。三、慢过慢,智慧功德实不及人,而反自谓过人,是为慢过慢。四、我慢,即我相之最著者,例如自命甚高;因有此我相,遂独见己之优胜而益显他人之不己若,是为我慢,为诸慢之根本。五、增上慢,如始得初禅自谓已证初果,甫得第四禅便谓已证阿罗汉,其实所证者不过暂能降伏烦恼,并未除断。如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迨定力既完之后,应堕地狱,是为增上慢,恒为修行者之通病。六、卑劣慢,自谓我不如人,然亦何求于人,以是任意慢人,是为卑劣慢。七、邪慢,于一切是非曲直不加审察,而自执著于先入之邪见,慢侮一切,由是因果报应都不之信,是为邪慢。增上慢、为此七慢中之一。专言比丘者,比丘为四众之首,故以比丘摄四众。佛意:此增上慢比丘,若闻今说一乘妙法,必疑与前说之二乘法互有是非抵触,发生妄语过失,将不待升入四禅天之后而即堕地狱,故云将坠大坑。佛以大悲故,于彼等未退席以前不忍即说。颂言法妙者,佛以二乘权说为一乘之方便,未经宣示以前人莫之知,故曰妙。此善巧之法,所由为增上慢者不易敬信也。
辛二请说
壬一长行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舍利弗以宿命之智,谓此多数会众,久蒙三世诸佛之教化,必能敬信。佛不可以少数人之故,止而不说。长夜、喻生死烦恼之昏闇,冀佛以妙法智慧之光饶益之也。
壬二重颂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
此为已请说。
“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
此为众请说。
“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此为人己总请。
己三开斯实相启彼权门
开斯实相启彼权门者,即开一乘之实,启二乘之权。此节经文,为正宗分中之正宗,最关重要。
庚一长行
辛一明二记
壬一取记
记、即分明记别不昧不忘之意。记之种类有三:一、记过去未来功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