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第一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旃檀香风,悦可众心。以是因缘,地皆严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偈、梵语祇夜,此译应颂。每四句为一偈,即一颂也。重颂,即下节之四字偈也,重颂即重述前文之意。重颂有二义:或为后到法会者令得全闻,或为未甚了解者使之易解。
己二放光照境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
己三所见六趣众生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己四所见三宝出现
庚一诸佛说法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其声清净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菩萨、阿罗汉,皆为出世之圣人,故佛为圣主。师子、兽中之最勇猛无畏者,佛能断众生一切疑惑,使之由凡入圣,故以师子为喻。佛说法时,必具因缘,即以佛之大悲心为因,以众生之乐欲为缘,能以无量譬喻显明佛法,使众生得因开示而悟入于佛之知见也。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
此述所见佛为声闻说四谛法也。能知厌苦,则不生贪、嗔、痴之烦恼。涅槃、即灭苦解脱之法。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此述所见佛为缘觉说因缘法也。缘觉、无师自悟,从十二因缘修入者。其人本有福德,曾种福田,至因缘成熟时,遂志求解脱生死之胜法。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此述所见佛为三界内之菩萨,说无上菩提之清净道也。无上慧、即无上菩提。净道、即由自心清净般若所生之道也。
庚二结前生后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庚三菩萨修行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此总述诸大菩萨求道因缘。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码瑙、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此述所见菩萨行布施波罗蜜之道。金银车马等物为外施,身肉头目等为内施,妻子为内外施,言一切施与也。所施之人经未指明,大概布施有二意:一、因恭敬,如布施以供养诸佛及师友等是。二、因悲悯,如施济贫乏,救其求不得苦等是。布施之时欢喜欣乐,则无勉强之意,回向佛道,即于施与时,不见能施之我,不见所施之人,不见所施之物,三轮空寂,是为不住相布施,故不起福报,是即回向佛道之布施也。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此述菩萨行持戒波罗蜜。诣佛向道,遂舍家国,遵佛律仪,被著佛服,此即能持净戒之表示。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此述菩萨行忍辱波罗蜜。处静穷经,耽研佛法,是为谛察法忍,能摄一切忍,即忍辱之义。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此述菩萨行精进波罗蜜,因求佛道发起猛利之乐欲,名被甲精进,以被甲入阵接战之勇猛为喻也。
“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