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就是真空实相,本来没有所谓缘聚为生,和缘尽为灭;也没有出障为净,随流为垢;悟时为增,迷时为减等的虚妄之相。所以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丁二显性竟。┌己初对迷心重者破五蕴
┌戊初破凡夫我相分三┼己二对迷色重者破十二入
丁三:破妄分三┼戊二破二乘法相└己三对心色并迷者破十八界
└戊三破权教菩萨法相
今初:对迷心重者破五蕴(上文显实相是明真空实相之理体,今文破妄相是明理性中本无色等虚妄之法)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破相文共有三科,专为破凡夫及二乘人之迷我法二相而施设的。先破凡夫著五蕴之我相,凡夫所执我相,不出色、心二种。迷心则著思著想,执缘影虚妄以为心;迷色则著身著物,执四大幻质为实我,执万有假象为实法;自无始来,未肯暂舍。因其所迷各殊,遂使法有开合不同有迷心重而迷色轻者,有迷色重而迷心轻者,或心色并迷者,佛心慈悲,佛智鉴机,以善巧方便,乃因人而施教:对于迷心偏重而迷色者轻,则为说五蕴之法合色法为一色蕴,开心法为四受想行识;此合色开心之法。若对迷色偏重而迷心轻者,则为说十二入,合心法为一个半意根一,法境半分,开色法为十个半五根、五境、及法境之半分,此谓合心开色之法。若对心色并迷者,则为说十八界,开色法为十个半,开心法为七个半识六,意根一,法境半分,此谓心色俱开之法。)
【分释】是故空中,此四字当连贯到无智无得句。是故二字乃承上起下之词,谓承上文诸法空相,起下文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空中谓真空实相之中。无色等的无字就是空的意思。蕴空的道理已如上述。
前照见五蕴皆空,是约五蕴本身虚妄而言,今是就真空实相理性中,本无此等虚妄之相而说,非重复也。
这是对于迷心偏重,迷色轻者而说的,故合眼耳鼻舌身为色蕴一,开意为受想行识四蕴。己初破五蕴竟。
己二:对迷色重迷心轻者破十二入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破十二入也。六根为内六入,六尘为外六入,合之为十二入。入是涉入之义,谓根能涉尘,尘能入根,根尘互相涉入而生识,并且为识之所入也。又名十二处(旧译为入,新译为处,处是依托的意思,是说识乃依托六根六尘而生的)。换句话说,六根六尘为识的所生处。六根为所依,六尘为所缘。
【分释】眼、耳、鼻、舌、身、意此为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是能生义(犹草木之根能生枝干也),谓眼等六根能生眼等六识眼根对色境即生眼识意根对法境即生意识,故以根称之。
眼有缘色的作用,根专司视之器官;耳有缘声的作用,根专司听之器官;鼻有缘香的作用,根专司嗅之器官;舌有缘味的作用,根专司尝之器官;身有接触的作用,并为眼等诸根所依的总机关,根即专司动作之器官;意有知觉的作用,根即专司思虑之器官。前五根为四大所成是属物质的;后一根为心所依之根是属精神的。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则以八识中的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此六根若依生理学的名词来说,在体质方面谓之:目、耳、鼻、舌、皮肤、脑筋。就作用方面则谓之:视官眼根,听官耳根,嗅官鼻根,味官舌根,触官身根,以及心理学的感官意根(官,职也,此六者各有其职司眼司视,耳司闻)。
又此六者有扶尘根和净色根的不同。扶尘根,或作浮尘根,乃父母所生的,是外现之形状,体粗而浊,但有形质,全无知觉。经中所谓: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因为它能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