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乘行修六度万行,普度众生,求证佛果者谓之大乘行。渐次行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妙觉、次第修习者谓之渐次行,亦名遍成行。圆顿行依圆教法门于诸位中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行,此为圆行亦名顿成行。行深般若是属这一门的)。深对浅言,是表示功行的超越。如修人空般若(亦名共般若),但破我执,未破法执,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这是声闻、缘觉及不但见权教菩萨所共修的,叫做行浅。修法空般若(亦名不共般若),既破我执,又破法执,空,又见不空,以至空空,如是则三惑圆断,二死永亡,证入中道实相第一义空,这是大乘菩萨所独修的,名为行深。又因所修之观有空、假、中三种之不同,以及析空观(灭色取空),体空观(即色是空),次第三观(从析空观起至一心三观),一心三观(即析空观是实相,乃至次第三观亦实相)的差别。如但修空观,或假观,乃至次第三观是不可名深的。菩萨能够圆修一心三观,照了一境三谛,境智一如,能所双忘,顿证实相般若,真心本体彻底现前,所以称为行深。复因般若有三:文字仅属开解方面,观照只是修行部分,唯实相才算亲证境界。前二文字,观照,是浅;后一实相,是深。又一说:二乘转五蕴成五分法身为行浅般若(注一),大乘转五蕴成三德为行深般若(注二)。至于般若智亦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上面所说的三观是能观之智属因,般若的三智是所证之智属果。修空观成即证一切智断见思烦恼,假观成即证道种智断尘沙烦恼,中观成即证一切种智断无明烦恼;若但证一切智,或道种智谓之行浅般若,能圆证三智,即是行深般若。其次如仅断见思烦恼;灭分段生死,证有余涅槃,是一种行浅波罗密,够不上行深二字。能断无明烦恼,灭变易生死,证究竟涅槃,这才配称为行深波罗密(波罗密,译为到彼岸,是譬喻涅槃已如前释)。今是大乘菩萨,修不共般若,依一心三观,证一体三智,断无明烦恼,得究竟涅槃,故曰行深般若波罗密。

    时指菩萨修行甚深般若工夫得力之时。亦即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之时;亦即寂照不二,观听圆明,自在无碍之时,亦即万缘俱寂,无证无得之时;亦即能所双忘,境智不分,实相般若现前之时,(大般若经云: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无如是等一切分别,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无分别故)。菩萨成就如是甚深般若功行,可谓无处不是般若,无时而非般若!愿行者无失其时!(这里要注意的时勿作菩萨正在修习甚深般若时解。因为此句是连贯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句为一段,其意是说菩萨修习般若,成就功行甚深之时,故能照见五蕴皆空,而度脱一切苦厄,如作正在修般若时解,则不在修习般若时,能否照见蕴空,度一切苦厄,则成问题了)。

    【合释】圣者观自在菩萨,修习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极点,证到究竟涅槃(彼岸)的时候,故曰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丁二明所修行竟

    丁三:明所观境

    【预释】由前行深般若,故能照见五蕴皆空,但是这里所说的空并不是断灭空,或邪见空。若断灭空者:则无一切善恶因果可言,同时也不须要修一切福德善行,乃至庄严佛果。若邪见空者:邪见人所执之空,闻空解脱之法,则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且认为究竟,是为邪见空。像这样,则和那以为盐能令诸食物味美,便认为盐之自味必多,空炒盐吃,碱剧伤口,自讨苦吃的这一类痴人还有什么差别呢?楞伽经三曰: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不堕断灭邪见二空始可与言般若空义。然而般若空义的深奥,并非简单可能尽致发挥的。兹略约二义预为说明:

    一、就方便门中说(属事方面):空是虚妄不实的意思,因为字宙万有,皆依众缘所成,是一种生灭无常之幻相,没有实在的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要释(斌宗法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