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语言羞涩,层次错乱,这就是有障碍而没有自在的工夫(喻权教菩萨)。因其所修的观照工夫有如是甚深造诣,所以称之为观自在,假如权教菩萨,它所修的观照工夫根本就称不上自在二字的了。三、作用自在,菩萨行深般若,亲证法身本有,从体起用,一切神通作业皆得自在,能随缘赴感,分化无碍。又自在即指自性常在不变(菩萨由观照般若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真如自性,此性乃万古不变,历劫常在,常在即实在也。五蕴幻妄是不实在,唯此真如自性方为实在故)。谓菩萨修习深妙般若,亲证自性常在之理,而得成觉悟之人,故以观自在菩萨称之。又自在而云观者,正显示菩萨的自在是由般若观慧而得来的。总上解释自在道理,不出体用二义;前三说观境,观照,作用,是属用方面的(观境是明所观之境自在,观照,是明能观之智自在,此二属智,属因,属自利。作用,是明度生自在,属悲,属果,属利他)。后一说亲证自性常在,是属体方面的。前之观智修习无非要证这个自性常在;后之悲心度生又莫不根据这个。以上别名观自在,的意思讲完了。其次再讲通名菩萨。
菩萨二字是梵语,具足应云菩提萨埵,因我国好简,略去二字(第二提字及第四埵字),但称菩萨。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合言之为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旧译众生,新译有情。众生则连无情之生植物亦兼含在内,实不及有情二字较为确切。凡有知觉有精神活动者,皆名有情,谓有情识、情见、情爱等的意思,指人及一切动物凡有生命者都赅括在内。今单就人类而言,觉有情就是觉悟的人),即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有情以觉他;换言之,以菩提佛果为上求,萨埵有情为下化(菩提是所求之果,萨埵为所度之生),故称菩萨。据此则做菩萨的基本条件是不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上求佛道是智慧的追求,理性的了彻;下化众生是福德的培植,素行的修持。前者是智,属于理为自利;后者是悲,属于事为利他。总之有上求佛道的精神,下化众生的责任,具足慈悲智慧,能够自他兼利,这才配称菩萨的资格。详细来说,当约三义:一、自利自觉,谓菩萨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不是一般在迷的有情)。又一说:菩萨能分证如来觉道,然而尚有微细情见未尽,就是等觉菩萨,尚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虽觉而尚有情见,故称觉有情(此处觉字是指菩萨自觉,有情是指菩萨自己)。二、利他觉他,谓菩萨不但自己觉悟就算了事,尚能以大悲心于生死苦海中去开觉这一群在迷的有情,使之同归觉道,同得解脱,即以斯道觉斯民的意思,故谓之觉有情(此处觉字指觉他,有情指一切众生)。三、自他兼利自觉觉他,谓菩萨广修六度万行,在希望成佛,要成佛,不得不广度众生,所以菩萨是上求佛道之觉(自利),下化有情之迷(利他),故以觉有情称之(此处觉字指佛道,有情仍指一切众生)。菩萨是具足以上三种意义的。吾人如果有此志愿上求下化,实行做到彻底即是菩萨,根本是任何人都可以做菩萨的,只要我们有上求下化的志行就够了。(本经,照见蕴空句是智的作用,度苦厄句是悲的作用;此为菩萨悲智并运的一种表示。又蕴空句明无我,是属修行方面自利;度苦句明大悲,属救济方面利他。此亦系表示菩萨之无我大悲,自他兼利的意思。)
【合释】这位圣者,能够观察诸法实相之理,得大自在,不为境界所转,又能救度迷苦众生,具有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精神,所以叫做观自在菩萨。
丁初明能观人竟
丁二:明所修行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此深字可通上下:通上则谓之功行造诣之深,拣非行浅也;通下则谓深妙般若,拣非浅般若也)
【分释】行是观行,功行,指修行方面说(行,有小乘行修四谛,十二因缘求证罗汉,辟支佛果者谓之小乘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