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无遗,一观便知,即时起大悲心,寻声赴感,无求不应,无苦不拔,所以称为观世音菩萨。这是依法华经解释的。法华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以观察众生苦恼,随机往救,悉皆度脱其苦难,使之获到解脱安乐(自在),这又何尝不可以观自在称之。菩萨这个圣号观音,确为根据上面的两种事实,因中自利,果上利他,而建立的。这里有要注意的就是:观为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能观之智无论约因中约果上都是一样的,那所观之境就不同了。因中修行的所观之境是指能闻声音之闻性,果上利他的所观之境,是指世间一切苦恼众生称念菩萨求救之声音,这是不可不知的。(又通常则略称为观音菩萨者?因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但称观音,后世遂沿用之。)
要知道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然要有自他兼利才不违背菩萨的宗旨。那末从自利方面观之,同时必不忘利他工作;从利他方面观之,同时亦必不遗自利功德;能够这样才配称为菩萨。所谓菩萨修自利功德,正为著要做利他事业;做利他事业,亦正为著庄严自利功德。据此则上面约楞严经明菩萨修行自利,同时亦必具有利他功德在焉。故楞严经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救护众生,得大自在。这便是显示利他的一种明文。至于约法华经明菩萨利他大用,同时亦必具有自利功德在焉。因为菩萨志在求成无上佛道,无疑地要以严土度生为目标,不度众生,根本就没有成佛的希望。此则菩萨之利他,也就是自利。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即此意也。
其次观自在这个圣号,特别是根据本经,依菩萨修证工夫而建立的。因菩萨行深般若,能以甚深胜慧,照见五蕴身心空寂,度脱一切苦厄,得大解脱,自在二字由此得名。菩萨的自在妙用,纯然由于照见蕴空所得来的。何以故?以其能了达五蕴虚妄不实,所以不生执著,不被所转,因而获到解脱自在,故本经以观自在菩萨称之。怎样一般都称此位菩萨为观世音,而不称观自在呢?良以这位菩萨与阎浮众生特别有缘。随类现身,寻声救苦,这是他历劫度生的悲愿,因此观音圣号来得格外普遍,同时也可说是这位菩萨的悲心救苦,利生事业之深入人心的一种表征。以菩萨有大智故,于一切事理悉皆通达无碍自在;有大悲故,能够随类现身,寻声救苦观音。以上建立名号的道理略为讲完。现在来解释观,它的内容有三种:即空观,假观,中观。什么叫空观?简单来说:用般若智,先观一切外境,皆是缘起假象,当体即空,本非实法。次观自身四大假合,终归坏灭,离四大之外本无实我,其次再观六识妄心,生灭无常,离根尘之外,本无自性。什么叫假观?用般若智,观一切境,虽体达空义,而不废缘起诸法,能够应物随缘,于一切境上不生执著。什么叫中观?用般若智,观一切法,皆是中道,彻证性相不二,色空不异之理,不取不废,圆融无碍。总之空观不著一切法(知诸法无性),假观不舍一切法(达诸法如幻),中观圆融一切法虽不著而同时不舍,虽不舍而同时不著(了诸法非有非无,不生不异)。观自在菩萨,就是由这三观而得到自在的!
其次自在亦有三种:一、观境自在,是说菩萨用般若智,照了真如之境,于一切法圆通无碍。二、观照自在,菩萨在修般若观照时候,能够当下不待寻思直捷彻底照见五蕴皆空,而没有一些间隔或障碍,明明了了,亲证实相(这观照自在的道理,例如善讲演者,当其在演讲时候,对于语言方面能够畅说无滞,对于理论方面,都能一一尽致发挥,因之称为演说自在(喻观自在菩萨)。至于初学习讲演的人,那就不如是了,可以预想到他,当在讲演的时候,无论语言和态度方面,一定是会处处感觉到不自然一身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