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印顺法师
,凡有「所」需要的,「皆」能「得」受用「无尽」,而给大家过着富足、丰裕、安乐的生活,绝不「令众生」,对于物质的供应上,「有所乏少」,发生你有我无的现象。
瑜伽师地论说:菩萨学法,当于五明处求。五明,除了佛法──内明,还有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修学大乘菩萨行,凡有利众生的学问技能,都要学,智慧一天天求增长,到了成佛,一切功德妙法,始能圆满具备,取之无竭,用之不尽。所以大乘佛法,并不反对科学物资的增产。现代世界科学昌明,有人埋怨它是罪恶的渊薮,其实病在人类不善于运用他,这才引生严重的弊害。人类若增进德性的修养,爱人爱群,善于控制,善于运用,那么科学对人生,如机器发达,增加生产数字,提高货物品质,都是有莫大利益的!所以菩萨对于此种种有助民生的学识和技巧,不独不厌弃,而且还应该学,应该会;然后才能解除众生从物质贫乏而来的苦痛与罪恶。药师如来的第三大愿,特别着重这方面。
庚四安立大道愿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二、第三大愿,侧重于事业与物质的受用,可说是物质文明;第四大愿,即特别侧重于正知正见,也可说是精神文明。
药师如来在因地中发愿说:「若」有不信善恶因果,否认三宝功德,抹煞真理,作杀盗淫妄种种罪恶,向于地狱、饿鬼、畜生道的「诸有情」,如此失去正途而误「行邪道者」,我成佛时,「悉」皆「令」他们舍离邪道、摆脱恶趣,而永远「安住」于「菩提道中」。菩提道即是正觉道,如知善恶、因果,知有凡圣,知三宝功德,知四谛、十二因缘,修习戒定慧,不作杀盗淫妄等罪,这是共三乘法门。使众生脱离生死险恶的邪道,踏上三乘的坦途,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佛陀拯救众生的究竟目标。所以药师佛又愿;「行声闻独觉」的小「乘」行「者」,「皆」要「以大乘」究竟法门「而安立之」。听佛音声的教化而修行悟道的,名为声闻。独觉根性,比声闻者略高一着,他不待佛的教化,看见现象界无常变化,就会自己发心修行,开悟证果。
过去有一国王,有天到御园中游玩,看见一棵花树,正当鲜花怒放,清香扑鼻,真是可爱极了!可是当他往别处观赏片刻而转来时,祗见空枝残叶,零乱不堪。原因是被一群宫女所攀折了。因此,他得到万化无常的启示;觉得人生也是如此。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个强盛的国家,遭遇一场灾难,一场战争,也就落得破败衰颓,令人不堪回想!从这些现象,觉悟了人生无常的真谛,而证得圣果,叫独觉。声闻与独觉,都能出生死,从此岸而登彼岸,所以名为乘。但这都是小乘,佛陀的本怀在大乘,所以药师如来在因地中,发愿要以大乘法去转化他们,使他们回小向大,会三归一,而入究竟的大乘。
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即是使一切众生,尽皆悟入佛之知见。但众生根性千差万殊,好乐不一,事实上不能立即教一切众生都入佛之知见,所以释尊一面以此最高目的为原则,一面随机教化。见行于邪道的众生,即教以三乘法门;见声闻独觉停滞在自利的化城,即教以大乘究竟法门,叫他们再向前走,直至般涅槃──宝所为止。第四大愿,包括了回邪向正、回小向大。经说安立与安住?有令他永远不退转的意义。如凡夫确生出离心,向二乘圣道,即不再退回凡夫;大乘确发自利利他的广大菩提心,永向佛果而不再退心为小乘或凡夫。
庚五戒行清净愿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