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印顺法师
前四愿,依药师如来的自证功德,利乐众生;此下,因众生有了缺陷,苦痛,需要援助救济。上来是与乐,此下是拔苦。药师如来对苦难众生的悲济,以及消灾免难,将由这第五大愿起,逐一显示出来。
此愿说:将来成佛时,假「若有无量无边」的「有情」,「于我」药师佛的正「法中」,「修行梵行」。梵行,
1.约一般意义说,指一切清净行(梵是清净的意思);
2.约特殊意义说,专指出家的不淫戒;
3.约中义说,凡佛所制的戒行名为梵行。在药师佛土的净法中修行、受戒:不问所受的是比丘戒,或是沙弥戒,或五戒,或菩萨戒,凡参加过药师法会,听闻药师圣典,称念药师名号的众生,「一切皆令」获「得」圆满的「不缺戒」。缺就是犯戒或仅持一分;不缺即能圆满受持。比方受五戒,全部都持守得严格、清净,便是不缺;若祗能持得三四戒,或部份犯轻垢罪,即是缺戒。仗药师慈光威德的加被,受戒,或受戒而有所缺犯的,都能得圆满受持。而且,都能「具」足大乘菩萨的「三聚戒」。
三聚戒:
1.摄律仪戒,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
2.摄善法戒,如修布施、持戒等六度四摄。
3.饶益有情戒,大乘菩萨一切要以利益众生为前提,若但为自利而不利他,即是犯戒。能依药师的净土法门去修,即能得到三聚戒的圆满不缺。佛法中受戒,先是未受令受,已受的令守。受了戒以后,不一定能清净严持,这是多数人难免的现象,即在佛陀时代,有的圣者也还有不能圆满受持的,何况一般烦恼深重的凡]夫?因此,佛法中有忏悔法门。如祗知受戒而不持,或有所犯而不知忏悔,即难得清净。所以药师如来本愿,更进一步地说:「设有」众生「毁犯」了禁戒,但由听「闻」了「我」佛的「名」字,「还」可「得」到「清净」。清净就是罪障消除;罪业消除,自然就「不堕恶趣」了。
恶趣,即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众生因闻佛的圣号,而如法忏悔,便得免堕三途,这是药师如来的慈悲与方便,也是为了忏悔业障。称佛名号,戒行能重获清净,是方等大乘的忏悔法。然并非一听佛号就等于忏悔,必须一心一意的持佛圣号,对过往错失,至诚发露忏悔,礼拜,供养,时时摄心于佛号佛德上。久而久之,罪业自然消除,内心感受佛的光明,恢复了本来的德行清净。
庚六诸根具足愿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药师如来的第六大愿说:将来成大菩提时,「若」有「诸有情」,因罪业所感,致使报「身下劣」,眼「等诸根不具」足。下劣即身体矮小或衰弱,或身分不称,头大身小,身长足短,以及种种畸形。诸根不具,有外表的,如眼耳损坏,或手足残缺,或缺唇烂鼻等等;有内在的,从外表看来,身体各部完全无缺,可是事实上,耳鼻等失其功用,已属残废。还有,「丑陋」是根身的相貌不端严。「顽愚」是意根的不懂事理。眼不见物的瞎子叫「盲」;耳根失灵,听不到声音,叫「聋」。「喑」是喉音嘶沙,语音不亮。「哑」是不会说话的哑巴。「挛」是瘸手。「躄」是跛子。「背偻」即驼背。「白癞」是大痲疯。「癫狂」即神经反常。这「种种病苦」,是世间最难医治的残疾,但听了药师如来的「名」号,或一心称念,或礼拜供养,蒙药师如来功德威力的加被,「一切皆得」到救治。令身相丑陋的转为「端正」;顽愚痴暗的也转为「黠慧」。「诸根」损缺的,也都「完具」起来。总之,挛躄等一切的疾病,受药师如来威德力的加被,也得彻底治疗,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