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生哲学意义题外别谈
空妙有。往往人们只看到佛教讲空的一面和讲有的一面,但是很少知道佛教根本上讲的是离苦得乐和真空妙有。这八个字非常重要的,充满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人类的智慧》一书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人内心的苦难、社会的苦难以及宇宙间存在的苦难。可以说,没有一本书能够像叔本华所描述的那样把人生的苦难看得这么清楚、这么全面。正因为如此,这本书被翻译成为中文以后,有一位美学家看了这本书,感觉到这本书是千古奇书啊!任何一本书都没有像叔本华这样把人生的本来面目看得这么透。然后就带了一些学生在大学里集体自杀。既然人生这样也苦,那样也苦,当下就是苦,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叔本华的苦和悲观人生的思想影响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几乎一代人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死是一种解脱,死是一种回归,人死了以后才能够与天地共存,所以死也是一种永恒。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他就不畏惧死亡。但是我觉得未免偏执,因此我们还要用佛法去校正一下。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
既不执著于有,也不执著于空,叫做顺其自然即顺世的思想。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道学的一个道字当中。道学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万物生成,万物生成以后就有阴阳,就有公母,就有长短,就有方圆,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觉得人既然这样活着的话,那么想吃饭就吃饭,想睡觉就睡觉,想喝酒就喝酒,想笑就笑,想怒就怒,想骂就骂,想打就打。他认为这就是顺乎自然之道,也是人之道,人不应该违背自己的心性,生下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完全顺乎于自然,不加任何修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阮籍是一个名士,当时的年龄大概有六、七十岁,天气非常热,他就脱得一丝不挂,坐在屋子里看书,看完书累了就去睡觉。他认为这是顺乎于人的自然之道,是非常洒脱的。他的朋友去拜会他,进门看他光溜溜地一丝不挂,就很不理解:哎呀!你这位名士怎么能够这样做呢?这不是有伤于风雅吗?他说:吾以吾庐为裆(我以我的房屋为我穿的大裤裆),吾以天地为吾庐(我把天地当成我的房子),汝何以入吾裆乎(你为什么钻到我裤裆里头来了)?他觉得自己是非常潇洒的,不是我的错,是你们的错。
稽康的故事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大年初一,他的老丈人来拜会他,他就搬出一大坛子陈年老酒,放在院子当中,让家里的老老小小趴在酒坛子上去喝。他认为喝酒如果用杯子去舀的话,就太做作了,不顺乎于自然之道。他丈人不能接受这种生活习惯,觉得这样没有长幼之分。这时,他家里养的一头猪闻到了酒香,哼哧哼哧跑来了,也趴到酒坛边上去喝酒。他丈人就要撵它走,稽康说:你不要撵它走,它本来和我们就是共同的,我们过年喝酒,它也应该喝一些。他认为这才是顺乎于自然之道。
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还表现为另一种生活态度,大家在电影等文艺作品当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种人,蓬头垢面,身无分文,背一个酒葫芦,然后随便找一个墙旮旯睡一觉。他们类似于乞丐,而不同于乞丐,因为乞丐往往是无知而贫穷,而这种人是有知而贫穷。因此过着一种自以为浪迹天涯的生活,认为这也是一种人生的酒脱,只有这样才顺乎人的自然之道。有的人偶然也会闪起这个念头:何必修炼呢?何必这样艰苦自己?尤其像出家人还要守这么多戒律,把自己捆得死死的?在这种思想的后面,他的答案就是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二、人生的困惑
我们人生的第一个困惑就是因执著于有而产生的种种烦恼,这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困惑,所谓入世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