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的人生哲学意义题外别谈
们这环境还挺好。人心没有远虑啊!这是因为我们受到自己心胸的限制,受到自己知见的限制,没有菩萨的心肠。

    近几年来,一些国际组织、很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对于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以及人的行为、要观照自我等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究,可以说保护环境、回归自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理念和意愿了。那么,今天我们佛教徒应该担负起这样一个刻不容缓的使命来,我们必须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作出我们的解释,把佛法的真精神弘扬出去。

    2、唯无的人生哲学思想

    与唯有的人生哲学思想相反,有一类人表面显得非常超脱,不争名,不夺利,既不为了物欲丧失自己,也不把个人看得多么重要,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唯无的人生哲学思想。无就是空无,虚无。空无和虚无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我先谈一谈世俗人对空、无的理解。人们常常说人生七十古来希即便是健康长寿的话,活一百来岁也很了不起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感叹说:拥有良田千顷,家藏万贯,卧床不过八尺。即便是拥有良田千顷,家藏万贯,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过是八尺长的床而已。甚至说我们赤条条地来,也要赤裸裸地去,走的时候两手一甩,什么也带不走,于是,大发感慨:毕竟是空啊!对人生感到很无奈。可以说在俗世间有这种想法的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当看到人生是虚幻的,无常的,或者是苦的、空的这些现象以后,人们对人生就会表现出两种类型的态度。一种是及时行乐类。既然生命这么短暂,人生是无常的,那么何必去为事业奋斗,去修道呢?终归要死,何不追求当下的生命的感官享受,该唱歌就唱歌,该跳舞就跳舞,有了苦恼了喝一个酩酊大醉,觉得这也是人生的一种解脱。及时享乐的人生观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表现得非常突出,认为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洒脱,而在洒脱的背后,实质上也反映了对生命的无奈。既然我们不能够超越死亡,那么我就及时行乐吧!还有一种情况属于珍惜生命类。这种人也看到了人生非常短暂,人的生命如草上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消失了。由此这类人就去珍惜生命,希望在短暂的一生中功成名就,希望以一生的追求而青史留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前一种类型的人对生命也有所关怀,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当他的这种关怀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他就采取了放任自流、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表面上这种人生观是追求享乐的,实质上它反映了人对空和死亡的恐惧,其本质和所导致的社会现象是消极的、悲观的。因此,按佛教的观点来看是不足取的。后一种类型的人追求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丰功伟绩,从而留芳百世,这样的人从历史上到今天大有人在,我们在座的当中可能也有这种人,就是把事业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这种人较之于前面那种持断灭见的人来说,他对人类社会、对自身应该说更有价值,而且这种人生观也是社会所推崇、人们所接受的一种观念。但是,这种人往往背负着沉重的人生包袱一直走到坟墓中去,从佛法的观点看,他们因入世活得太沉重、太劳累了。所以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空和有的关系,如何安身立命,行于中道,这就是我今天选择这个题目的用意所在。

    佛教也讲苦,也讲空,如果把这个思想展开去论述的话,我需要和很多人去打思想上的官司,因此我就概括地介绍一下。佛陀虽然讲苦,但不同于叔本华理解的苦和我们所体验的苦。佛教讲苦是为离苦得乐,离开苦还有一个乐,这应该说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佛教实质上是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支柱点,即不执著于空,也不执著于有,既不消极厌世,也不盲目进取,给我们指引了一种安身立命的方法。佛教虽然讲空,乃至一空、两空、十八空,但是空的后面还有一个叫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的人生哲学意义题外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