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与生活禅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净慧法师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在这七天当中,各位法师、居士给大家作了非常精彩的、深入浅出的、如理如量的讲演,可以说是甚深的法布施。我本人也从这当中受到很多的教益。我想,各位一定也会有同感。这几天的讲演,始终是围绕着佛教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阐发,好比出世和入世的问题、事和理的问题、菩提和烦恼的问题、佛学与学佛的问题,如此等等,这都是佛教的一些基本问题、关键性的问题,各位法师的讲演都作了非常深刻的厘定。各位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经常地回忆、思考、思维这些法义,我们在很多问题上就不至于迷失方向,就不至于走岔路。我想,今天我的这一场讲演本来就是多余的。为什么呢?各位都把要说的问题说了。既然课程表上安排了我的讲题,所以还是要来实现这个承诺。

    我今天讲的可以分两个部分,一是试图对各位在这七天当中讲演的一些根本问题做一个归纳;二是用很短的时间讲一讲《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先讲第一个问题。各位老师的讲课,我刚才说了,都是如理如量的,对很多的法义进行了阐述。我只能简单地提几点,使大家在思想上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是关于佛学与学佛的问题。乐崇辉居士有一个概括,我觉得很好。大家还记得吗,什么是佛学呢?佛学从我们学佛的角度来讲相当于解;学佛就是行。他的这个概括,我觉得对于我们一个真正想进入佛法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处的,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学、如何修。这就是佛学与学佛的关系,就是解和行的关系。大家要把这个概念记住,在今后学习和修行中可以不断地加以落实。

    第二是关于学和修的问题。实际上刚才也讲到了,就是佛学与学佛,再具体一点讲,就是学与修的问题。我们几位法师和居士的讲演,可以说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主题。学,是我们在安顿自己生命的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但是我们又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停留在这个阶段上,你永远都无法得到佛法的受用,你的生命也就永远无法安顿,那你始终是一个研究佛法或研究佛学的人,佛法与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当下、与自己的烦恼不能对号入座。学、修不能脱离,要把佛法的知性认识和自己的生命本质对号入座。

    第三是事与理的问题。这也是各位法师反复强调的问题。在我们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固然我们要明理,但是要从事上去明理,不能脱离了事再去找一个什么理。脱离了事,没有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真理就寓于事相之中。今天上午杨老师回答了大家很多问题,其中就有一个是因果轮回业报的问题,年轻人信不及。这看起来是一个事相的问题,实际上它也是一个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信不及,就没法进入佛法。因为佛法讲来讲去,虚云老和尚讲过,就只有两个字。两个什么字?一因,一果。三藏十二部教典,无非就是要讲明因果二字。有因有果是佛法,无因无果是外道。因果,包括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有漏因果和无漏因果。今天上午,杨老师举了种种例子使大家认识因果轮回业报的现实存在,这是从事上来明理。妙华法师讲了人生的许多哲理,这是从理上来明事。只有把事和理真正地圆融起来,学佛才有个入处。年轻人对因果轮回信不及,我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我们在思想上对释迦牟尼佛他的人格、他的伟大、他的崇高、他的智慧、他的功德信不信得及的问题。

    因为怀疑因果轮回业报就是怀疑释迦牟尼佛究竟是不是我们的导师、是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在这个问题上有怀疑,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我们要以求真的态度来怀疑,不能以否定的态度来怀疑。以否定的态度来怀疑,那就不是一个学法的人应有的态度。以求真的态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与生活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