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之自性与自心
略论《六祖坛经》之自性与自心
作者真通,江西佛学院预科班学僧
一、序言
中国的禅来源于印度,禅译为静虑,也译作弃恶、思维修、功德丛林,是一种修学方式(1)。中国禅发展至六祖慧能大师而形成禅宗,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六祖慧能大师对禅宗的改革,是在佛学基础上,更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哲学思潮而发展,从诸佛提出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与六祖慧能大师提出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2)相对应。这四句话可以说明是六祖慧能大师创立的南宗不仅是沿着佛教中国化的道路进一步发展了心性之学,而且融摄了中国传统的儒道之学。这一点从《坛经》中明显看得出。因而可以说《坛经》的内容丰富而又复杂,它本来以真心常唯心系的思想,在达摩祖师所传《楞伽》的基础上,吸取了《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思想,主张真如缘起。广泛地吸收了《文殊般若经》、《金刚经》、《法华经》、《涅槃经》、《维摩诘经》等诸经的般若思想(3)。用般若性空作禅学理论,不执著言相文句,即不立文字,落在实在的禅行生活,任心自在,自要无碍,突出当下一念心,顿现真如本性。所以六祖慧能禅学思想由以空融有,空有相摄为理论基础,以即心即佛,自在解脱脱我解脱论,以识心见性,顿悟成佛为修行观。所以《坛经》都以自性、自心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二、自性与自心
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提出关于自性的说法就达五十处之多,那么何谓自性呢?自性指诸法各有其不生不灭的自性。即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体性(4)。六祖慧能大师闻《金刚经》而言下大悟,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因而慧能大师说:
想不到吾人自性是这样清静的,从不受污染;想不到吾人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想不到吾人自性三自圆满具足一切,从来不曾缺少;想不到吾人的自性是不动不摇的,而如如不动;想不到吾人自性能生起万有诸法,诸法原是从自性生(5)。
人人具有自性,何必另外去求,也就是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所以在六祖慧能禅法系中主张佛性即自性论,而其实质性即是心性论,也就是说解脱的关键在于自心的迷与悟,即: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即是佛。从而形成禅师宗的
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所以把修行落实在自身、自性、自心上,不假外求。六祖慧能大师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心中,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6)。又说:
菩提本清净,起念即是妄、
如言看心,心原是妄,妄如幻故,无所著也(7)。
心在慧能的禅法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它不仅是整个解脱的理论基础,而且集中体现了南宗禅特别的般若思想。因而在《坛经》中论述心的学说时,阐述了很多关于心的概念,如:本心、自心|自本心、妄心、邪心、直心、清静心等。由此可见心的重要性,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主要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精神现象,个人的内在生命体。心的本来状态是清净的,而凡夫只有在清净的觉悟状态下才是清净的,而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迷妄的。在这一点上,慧能大师吸收了《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之说,视世间人之心即真心,清净觉悟,真心同时也是妄心一起,污染烦恼也随之而起。因而慧能大师认为无明烦恼与真如佛性本自具足。故说: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除三障(8)。
也就是烦恼即菩提的说法。因面二者之间区别在于一个转心与没有一个可断的烦恼。所以说迷起一切烦恼,烦恼也不离此心。一旦悟便起无边的妙用,妙用也不离此心,妙用烦恼,功用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