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理悟与事修
法求法顿悟得法弘法授业圆寂一期生命的过程,尤如佛陀八相成道。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六祖大师亦是佛陀一样示现凡夫相,经过去生供养无量诸佛,现在生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方成祖师。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腊梅朴鼻香。亦如《自序品》说:惠能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若县丝,今日得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是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从此亦可得知,作为祖师乃至闻此顿教之法,没有过去生供养无量诸佛和积无边善是不可能的。就是六祖大师顿悟之时,五祖弘忍大师还叫他去碾米八个月,以待米熟,何况今人。
2、报恩忍让
六祖大师在《决疑品》中说无相颂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颂中明白地告诉众生,因为心不平所以要持戒,行不直所以要参禅。当然最可行的办法是,让我们有惭愧心,从对我们有恩的,父母、国家、众生、三宝中去修知恩、念恩、报恩。再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过去未来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我们又怎么会恩将仇报,我们又怎么会心不平?行不直呢?大师在告诫我们不但如此而且还要修忍辱谦让,因为人与人最容易因利益,烦恼产生矛盾,且易起嗔心。如古人言:忍字头上一把刀、不忍灾祸唯自招。如果人人都能忍让,则家庭和睦,社会安宁,否则灾祸不断。又如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云:火烧功德林。作为佛弟子,更应慎重。从上可看出六祖大师提倡未成佛道,先行人道,且还要常行饶益众生。与人成即佛成,是名直现实。的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不谋而合。
3、除恶行善
韦刺史在《决疑品》中问,僧俗念佛往生之事时。六祖大师在讲解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时,极力提倡净心,应以断十恶修十善为主要方法。如云: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又云: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都明白地告诉听众,修行之人不行十善,佛国难到,若行十善,自身即是净土,自性即是弥陀。断除十恶,常修十善,内心清净佛法即在目前。如《无相颂》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即是人生佛教的真实写照。
4、证悟不舍诵念
法达禅师七岁出家,诵《法华》三千部,来礼六祖,头不顶地,被六祖大师呵责,并为其而作开示。法达禅师听开示后乃有小疑而问六祖: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六祖回答说: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在已,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其实法达禅师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法达大悟后六祖许为真正念经僧而法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其实事修并无错,而错在执于事修,被转而不自知。
5、不失本宗,应机说法
六祖大师在《付嘱品》中告诉上首弟子法海等。将来为一方师,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二边,且不离本性而应机说法,即是不执空有。如有人问法,随缘讲说,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若问有即用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将圣对,问圣将凡对令诸众生,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依此说,依此用,依此作,依此行,能随机度化,而不离本宗,用于事相,不执事相,不离事相。
且六祖大师为欲令后世众生,于佛法起大信心,故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以资纪念,更待入灭。师于新州入灭时,更现瑞相,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更于示现,香湮指处,直贯曹溪,且留真身以至今日,以诸事相,启迪众生深信佛法。所作之事并不碍于见性,更不离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