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理悟与事修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心不染着,是名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縳,即名边见。即非常详尽地说明了般若与无念的关系、以及无念的修法。并且说明了无念行才能快速地证得般若智。无念的修法并不是甚么都不想的断灭空,而是要用智慧去观照,于一切法无有分别,不取不舍,即能见性成佛。无念的重要性如《般若品》说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皆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难怪《坛经》从始至终均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祥见《定慧品》广说。
2、定慧等持
戒定慧三学对于学佛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一般概念之中应是,由戒生定,由定开慧。而六祖大师在《定慧品》中提出的定慧一如的思想,却冲破了原有的次第,并且提倡自性本具,定慧不二。如《定慧品》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定慧有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定与慧的关系,如六祖大师灯光喻,即有灯才有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体,光是灯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从中所以看出六祖主张,定慧一如,即在众生自性中有,本性内生不假外求。
3、无相忏悔
六祖惠能为了使众生,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在《忏悔品》中初教修持自性五分法身香,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种功德,亦如六祖大师所说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因为五分身香是众生本具,只是通过事相引发而已,并不是身外寻求。如六祖大师说: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二、授无相忏悔就是让我们各自忏悔内心的贪、嗔、痴、慢、疑等。方法即是,从前念、今念、后念、不被烦恼愚迷,所有等罪悉皆忏悔,后不再造。如六祖说;言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罪业,愚迷、骄狂、嫉妒等罪今悉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忏悔。三、教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的四宏誓愿。并告诫大众,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四、教授无相三归,告诉众生要归依自性三宝,即觉、正、净是也,若人能够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才是真正归依。后教证自性三身,如六祖说: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意思即是说,自身本具,不假外求,体证三身即是开发自性功德。六祖大师在《坛经》中,处处观机逗教,方便引摄,无非让众生悟本心源,见性起修。因所有功德智慧有情本具,不假外求,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即是理之本具,理之顿悟。
三、不舍事修
事修即是从事相上讲,事上起修。许多人以为《坛经》纯属心性下功夫,而不假事修,其实不然,笔者以为,六祖大师提倡的是理要顿悟,但不舍事修。如《般若品》说: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从中可以看出,开悟顿教是不执外修,而不是弃舍事修。而六祖大师对于口说心不行之口头禅者极不欣赏。如《般若品》说;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又说: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因此顿悟之后,见性起修,不舍事修,不执事修方是正道。下面略举《坛经》几处,加以说明,六祖亦重视事修。
1、八相成道(由凡成圣)
从《坛经》整体来看,就是描述六祖大师从出生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