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理悟与事修
《坛经》中的理悟与事修
一、序说
《六祖法宝坛经》分别记载着上座神秀与六祖惠能的对法体悟偈颂。
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大师从上座神秀偈中看出,神秀主张修行人应该爱护自己如明镜一样的心性,并应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渐修次第,而判言只到门前,并未见性。而惠能的偈语,则认为身心从本质来讲皆是空无所有,众生先天的佛性本自清净,何来尘埃之说?于是弘忍大师大加赞赏,并以为深入堂奥,悟本心源。故尔传袈裟衣钵,确认惠能为禅宗第六代祖师,于是就有了南能北秀与顿渐之说。其实按《顿渐品》所说应是,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假立顿渐而巳。
五祖弘忍大师在给惠能讲《金刚般若经》至应无所信住而生其心时,言下大悟,原来众生本具佛性,清净无染,不增不减。故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要想显现清净佛性,就应以无念为宗、修无念无注无相禅法、即可清净各自本心。于是惠能依据自所顿悟,结合《金刚经》般若思想和《涅槃经》的佛性论而更加圆满地奠定了《法宝坛经》的主流思想。而《坛经》成后在佛教史上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甚至对儒道及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祖大师见性后,以无念立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故而后世学者,禅修者非常重视从本性,无念等去探究《坛经》的深义,而常忽略或不稍于《坛经》中的见性起修。如《定慧品》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即有利钝之机,所悟就有迟速。而所修亦有理事之分,即利根者悟理不碍事修,不执一切。钝根者更不离事修而广积资粮,以期顿悟。而现有一类学者,自未见性,口出狂言说事修碍于见性。从而产生执理废事之弊。笔者才学疏浅,无修无证,只能从《坛经》中引经摘句来对理要顿悟,不弃事修。作个论述,而不至于偏废。顿悟方面,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提倡依无念禅法,定慧等持,修五分法身香,无相忏悔,归依自性三宝等自性上下工夫,而了解证悟与佛无二之佛性。事修方面,六祖大师让众生去修,孝养父母,上下相怜,忍让和睦,以及修十善断十恶等最基本的做人根本道理。并且嘱咐弟子,先举三科,动用三十六对,随机说法。以及入灭,造塔现瑞等事相来,引导众生深信佛法。以下从理事分门加以论述。
二、理要顿悟
顿悟甚么呢?即如六祖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要认识自己与佛无异的清净本性。而且要直了成佛。故六祖大师顿悟后马上说了五个何期,如《自序品》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与释迦佛夜睹明星悟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同一辙。只可惜我们这些生死凡夫,不肯当下承担,不知污垢的衣里藏着稀世宝珠,浊染的心中蕴藏着无比的智慧。否则我们又怎么会贫穷,无智呢?那么我们也就能向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了。于是六祖大师在《坛经》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本具佛性的道理,采用了许多方法,甚至运用了许多不同词汇,如心、本心、自心;性、本性、自性;识心、识本心、见本性等来帮助从生理解、了悟、本具菩提般若智之佛性,以增加修行者的信心。
1、无念为宗
六祖大师为了让众生能够快捷有效地证悟、显现清净本心于是提出了,无念为宗的无相禅修法。如《般若品》说: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