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所启示的自我教育
象山说: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圣贤道一个自字煞好。这真是简明直截的话头,发人深省!

    至于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系就陆象山之主张而加以充分发挥的。良知是人本性中所固有的,这即是说,良知是先天的,非后天的,人人具有良知,不假外求,心邮是理,表明道心即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只要把自己的良知充分发挥出来,则天人合一,群己合一,心境宁静,万事可成。倘能深究陆明致良知之说,当知道它与六祖的坛经有密切关系。

    今日自我教育之取向

    由六租在坛经中教人对自性的体认与提升,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自我教育的取向。西欧自从十八世纪中叶,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其有关儿童教育若干精辟的意见影响颇大。卢梭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应在启发儿童的天赋能力,发展每个儿童的个性,以及养成儿童在各个社会璟境中,使个人立身处世能够保持其有理性的人。卢梭的爱弥儿出版后,曾激起欧洲教育界的广泛热狂,因为爱弥儿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想,亦即提出了对于人性教育的新取向。自此以后,一切教育的理想与方法,莫不在谋求个性的自由发展,人性的自我实现。

    站在人性教育的立场,来看六祖对于自性的启示,实含有此种自我教育的企求。自性,虽是与生俱来的,但它仍有待后天的陶冶,方能使人格臻于完美。现代哲人曾经说过:自我,永远隐藏在深处,须以大声地呼唤,方能使他走出来。生命总是被遮掩和隐藏的,即使你的大我,亦复如是。(注二)自我既是不容易被发现、被完成的,因此,每一个人的自我教育,须有一定的取向。

    先言尊重德性每一个人各有不同的德性,有的人敏于思,有的人勤于事;有的人喜爱动,有的人却爱静;有的人对事抱乐观,有的人对事表悲观;有的人性格沉潜,有的人行动躁急,这都是不同品性的表现。对于这不同的品性,在教育上应获得相当的尊重,且须有适当的发展,绝不能以外在的权威去征服或压抑的。中国古哲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话虽如此说法,但试问我们今日的大学教育,有那一门是讲明明德的?今日的学校教育,都足以知识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并无明明德的学问。德性既不被重视,自性当然迷失了。有人说:这个时代的人,对其自身的问题最感迷僩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物质的知识,可能了解得很多、很透彻,但对于自身德性的取向,却越来越糊涂了。其实,自我德性的培养,从自身做起,是最可靠的办法。比如人们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假定我敬重人家,人家并不怎样敬重我,我自问待人之道并无亏损,不讲理的乃是被我所尊敬的人,这适足以证明我确有可尊之处。我这对自己;深厚德性之认定,是不待求而自得,非他人所能给予,亦非他人所能损害的。能作如反省,我的心便自安了。

    次言协和群己因为我是人,我就要真正地成为一个人;同时我还要真正地把他人当作人看。听谓自我,并不是意味着唯我主义,并不是要跟外在世界完全隔绝的。依照儒家的教义,人是没有孤离的成德,因为仁义的德性,是不能单独存在于个人身上的。仁体一定与外界感通,向外放射的;义行是对外负责任,与人休戚相关的。过去的存在主义者对自性的意义,误解颇深,他们嫉恶人群对个人的压力,因而标榜自我,一意孤行,玩世不恭,放荡形骸,走向窝蚀生命之绝路,其作为便成为人性的自我否定。然话说回来,在现实生活中,因每个人隐藏了自己的本性,对外境常摆出另一个我的形相来,逢人作揖、扮笑脸、说好话,一举一动,好像在演戏般,这滋味也不是好受的。D李丝曼在寂寞的群众一书中指出现代人受着一种无形的雷达所操纵,雷达所传递的影像,便人别人镜子里所反映出来的我的幻影,而不是真实的我自己。卡缪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所启示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