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所启示的自我教育
者,也是本位文化的守成者,其影响是深远的。自此以后,印度出世的无我的佛学,经过六祖一番整理及倡导后,便转为人世的自我的佛学思想了。

    六祖自性说探源

    前面说过坛经的内容,隐含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及老庄思想,这是必然的事。世上任何重大的学术思想的产生,皆有其历史背景与时代需要,绝不是偶然的。禅宗思想,新奇突出,活泼流畅,它的产生,自有其渊源。

    六祖慧能对于自性的体认,我们可以看到他从五祖弘忍那边,得到直接的启悟。坛经中有好几处,曾提过这件事。

    祖(五祖弘忍)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

    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幅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

    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

    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行由品第一)

    五福弘忍又对神秀说:汝作此伪,未见本性,只到门外

    ,末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

    ,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

    ,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加,如如

    之心,即是真实。若加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行由晶第一)

    五祖弘忍对其门人讲述自性之重要,勉励门人须从自性觅取智慧。五租既在对谈中,屡述此点,想必能触发六祖的感悟,作无上的追求也。我们又知道:禅宗教人省悟的方法,常说到平常心。平常心的意思,是要你抛弃附着于思想上的一切权威性、习染性,只用一颗单纯的平常心去体验、去领悟,那就必能触及事理奥妙的地方,这就是禅宗所常说的当下即是的意思。所以禅宗大师的作为,常要背离传统,他们不认佛祖,烧掉佛经,一心要解脱外境的种种限制,让自己逍遥自在,遨翔于自由天地中,觅取自己的本来面目,保存原始的一点正气。

    这样一来,禅宗的修持方法,岂不是与老子的守静复归,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同出一辙么?禅宗这样看重自性,岂不是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说法相同么?有人说,禅宗的语言,可以适用于儒家、道家之处,实在不少;更有人认为禅宗的思想,最具备有调和儒与道的思想,故主张以禅为中介,来融合儒道二家的学说。盖道家所重的在天地自然,儒家所重的在人伦社会,因此儒、道对抗的问题,实是天地境界与人生境界的问题。禅宗重自然亦重心性,故冲淡了佛学的宗教精神,挽回到平常的人生方面来,实有融和儒、道对抗的作用。宋明理学家乃吸纳融化禅学上对于心性研析的一切意见与成就,收为己用,使儒学方有另一番新生命新气象的呈现。

    宋明新儒学家若周、张、二程、朱、陆、王等,皆读过佛典,且对佛学各有主张。理学家们虽然排佛,但此乃表面上的意见,实质上仍潜存有禅学的意识,却不敢明白地吐露出来。如二程往礼周濂溪,周即命参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程子授学,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常令门人观察二甘、怒、哀、乐未发之前的气象。这岂不是寻求心学上的动机么?因通常人的心,多被情欲所遮蔽,不容易了解心的真象,禅学家要人们能明心见性,教人从这心意初动之际去省察,就能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宋明理学家们从禅宗学到这一套工夫,那是不容讳言的。

    宋明的心学家更带有禅宗的色彩,为史学家所共认的事实,是不用辩析的。陆象山讲心即理,此即是说:心与理,是本然契合,不待外求的,故说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或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答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于心也。孟子屡言尽心、尽性,而象山能够自得于心,这与六租自性之闸扬,还有什么差别呢?所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所启示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