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经》的心性修行说
下工夫,所以不能作佛。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
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
道因缘。
但所谓的法相是从何而来?按照惠能说明,一切法相是从真如自性显现出来的,所以他说自性含万法,生六识,出六门,六尘,是三六、十八。有自性邪,起十八邪。若自性正,起十八正。又说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将此二言合而观之,可以说,法相即念,念即法相。惟是如此,在法相上下工夫就是在念上下工夫。在惠能看来,一般凡夫驰心于外,追求财物声色,而出家沙门又以清净佛性为法相而追求它,保持它,终为法相所缚,与凡夫同受轮回生死之苦。这就是惠能所以反对神秀的根本原因。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当时,弘忍和惠能都觉得他未见性,因为神秀把菩提心当作一个法相而追求它,保护它。如此修行方法只不过是起善念。虽然起善念,时时勤拂拭,毕竟是念,乃是法相。是故弘忍向神秀说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人。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如果再用惠能的用语来说明神秀的修行方法,便是看心看净。
那么,应该如何修行呢?惠能想通过无念的修行方法,直接把真如自性显现出来。若有人执著于相,泥滞于念,心光自然驰骋于外,不能返照自己。因此,惠能提出无念修行法,欲以发出真如自性的般若之光。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
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故此教门,立无念为宗。
什么叫无念?惠能自己这样说明:
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
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
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
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相无祝一念若住,念念即
祝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
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
离境,不予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
断即死,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是
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
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
据此清晰可见惠能的意思所在。即,无念不是意味着什么念头都没有,而是不执著于念,以致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的境界。
惠能用这个无念修行法,推翻既存的神法,创立了新的禅法。在惠能的理论里,发见念体之真如,就是禅,除此以外,于念上追求的一切修行法,不成其为禅。
今既如是,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体
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
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本性
自净自定,只缘染境解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
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惠能对禅之语义的解释,似乎缺乏根据,但是我们可以据此而知惠能所追求的坐禅及禅定。再循着这个思路,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是应当如此的,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也不足为怪。
在惠能看来,无念法者,即是舍此无他的禅法,又是作佛的终极之道,而且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无念修行法的具体内容。
四、真空妙有
细读《坛经》,则一字一句无非本于真如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