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经》的心性修行说
个目标有时影响自己的修行。然则惠能修行的目标是什么?他的目标是十分明显的。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
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
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
佛。
惠能修行的目标无疑是作佛,即成佛。但是在惠能看来,成佛与求福截然不同。换言之,通过造寺、布施、供养等修福,不可能得到解脱成佛的结果。因为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所以惠能决然反对修福不修道,而走上成佛之路。
那么,成佛是谁成佛?是我成佛。佛者何义?佛者觉也。按照佛教及惠能的理论,佛是觉悟的人。觉悟什么呢?觉悟自己的自性。换言之,觉悟自己本有的真如本性,即所谓的佛性。如果再将它进一步说明,可以如下说:觉悟成佛的主体是自我,即能觉者是我。觉悟的对象是我本有之自性,即所觉者是我的自性。换言之,我(能觉者)觉悟我的自性(所觉者)是惠能修行说的出发点。
2.能所为一(顿悟顿修)
让我们再反复吟味我觉悟我的自性的理论吧!他所追求的目标原来在自己的内心,即回复自己的本来面目真如,佛性。不仅如此,回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之能源,也是自心中真如所固有的般若之智。总之,修行者、修行的目标、修行的能源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惠能说明了这个道理。
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譬如其雨
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
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涧,诸水众
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
智,亦复如是。
惟是如此,惠能反对佛教传统的因定发智,而主张定慧等。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
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惠体,即惠即定用。
即惠之时定在惠,即定之时惠在定。善知识!此义
即是定慧等。
何则,如果我回复了真如自性,那么真如自性就是我。不再需要什么修炼工夫。换言之,定中便有慧,慧中必有定。因此,惠能又用一个比喻说明这个道理。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
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
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按照惠能的说法,念之体便是真如,真如之用是念,是以所有的念为真如所发,此念回复得真如自性,这叫定,便有慧。惟是之故,见性修行,只须恍然一悟而不须积铢累寸,潜移默化之功。故其言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在惠能看来,成佛不是在长久之劫中修行得到的,而是系乎一念之悟,一念悟即是佛,这就是历来禅宗所大力宣扬的顿悟顿修,原其所自,以其能(觉)所(觉)为一故。
3.立无念为宗(终极之道),
如上所述,惠能的目标是成佛,而成佛在于一念之悟,然则如何得一念之悟呢?回答这个问题以前,需再次考察他所谓的作佛。
惠能认为,作佛不外是回复得心中本有的真如自性。如果一念得到此真如自性,便是佛。若一念得不到此真如自性,便是凡。那么,自古以来,或者,惠能在世时,无数和尚,专心修道,而作佛者寥寥无几,此为何故?在惠能看来,绝大多数的出家者,不务回复真如自性,而在法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