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经》的心性修行说
说法性起六识,自性含万法,名为藏识。那么,所谓的法性、自性、藏识到底是何物?是否唯识宗所说的阿赖耶识?看似不局限于阿赖耶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考察一番惠能的语录吧!惠能说一切唯心造时,已经说到其主体了。
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
法身。
惠能自己认为,所谓的藏识便是清净法身,然则所谓的清净法身又是什么?再看惠能如何说。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
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
真如本性。
于此引文中,可以知道惠能所谓的藏识、清净法身,乃是真如本性。又能据此而知惠能的主张不过是真如缘起说。
为了再进一步理解真如本性,再看他如何说。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知惠。
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
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莫
起诳妄,即是真如性,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
舍,即见性成佛道。
通过这段引文,可以明确知道《坛经》里面,自性、真如、清净法身、佛性、本心等都是一物而异称的。
那么,《坛经》里的心与性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在我看来,有时没有区别,有时有所不同。在《坛经》里常见的自性自心当中,自性与自心是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是在别的场合,惠能将其分别而言,比如,上面所引的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便有所不同。不仅如此,在其某些地方,惠能有意把它分别说明。
大众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
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
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心即是地,性即是王的比喻,实是难以讲清的地方。单从惠能的说明来看,心是性所活动的空间,性是心地活动的主体。再参考惠能的另一语录,此义更为明显。
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
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
此引文中,真如和自性是同一的,据此引文而言,则自性有起念之作用。换言之,自性能自觉活动,因此而言,万法是由真如自性在心中自觉活动而显现的。
3.佛性
作为万有之本源的真如自性在何处?在自心中。在何人的自心中?按照惠能所言,所有人的心中均有此真如自性。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性是真如自性。菩提般若是能觉的智慧,换言之,即能够证得佛果(果)的智慧(因)。人所共有的自性便是能够得到佛位的原因,所以又称之为佛性。此佛性乃是惠能一生拳拳服膺的毕生持论。
人既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
同,佛性有何差别!
惠能认为,宇宙包罗万象乃自性中显现出来的,而且此自性人人皆有,这就是真如自性,同时也是能够达到佛位的因,因此,称之为佛性。如此看来,惠能既是比较典型的真如缘起论者,又是十分典型的佛性论者。
三、修行说(真空)
惠能虽然是真如缘起论者及佛性论者,但《坛经》里注重的内容不是阐明真如缘起与佛性的道理,反而大部分的内容围绕着修行方法展开。那么,他的修行方法如何?
1.能觉与所觉(见性成佛)
所有自觉的修行都有自己的目标,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