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善知识大义研究
《坛经》善知识大义研究
章权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读《坛经》,经常读到善知识三个字。如在自序品第一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作了粗略统计,《坛经》中总共有75处提到善知识,分布的情况是:《自序品》第一有2处;《般若品》第二有30处;《决疑品》第三有6处;《定慧品》第四有12处;《妙行品》第五有25处。《般若品》与《妙行品》是其中的分布重点。
善知识,有个历史考察问题。在佛教历史上,谁最先提出善知识的呢?善知识最先出现在哪部佛经呢?善知识的最初解释又如何呢?我读的经书不多,考察的范围有限,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两点是明白无误的:一是在慧能之前,已出现善知识的提法。比如,天台宗大师智觊就曾提到善知识。智觊有一部著作叫《法华文句》,卷四即云: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从生年上看,智觊与慧能相较,生年刚好早了一百年。二是善知识虽然不是慧能首倡,但他对善知识谈得最多,最是重视,这一点也是学者的共识。
善知识是指什么?有些什么内涵?为什么六组会如此重视,要反反复复提到它?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翻阅了有关资料,并曾多次向有关专家学者讨教,遗憾的是,都得不到比较满意的答复。
我注意到,近几年来,随着禅宗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善知识一类的问题开始有学者注意了,开始有文章提及了。2004年2月26日至28日,云浮新兴首届六祖文化节在新兴召开,会后出版了《六祖慧能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其中有两篇论文提到了善知识问题:一篇是冯焕珍的文章,题目是《浅论六祖的无相三归依思想》;一篇是张卫红的文章,题目是《从{坛经)看顿教禅法的修持要求》。前篇文章在第三部分即自性三宝中谈到此问题;后篇文章在第二部分即须有大善知识传授,事师如佛中谈到此问题。这两篇文章都写得很好,对善知识大义的研究起到了启迪的作用。
张卫红说:佛教中的善知识并非指博知博识的知识传授者,一般而言,一切有益于修行者的善友、同修都可称为善知识,慧能称呼大众为善知识,即指这种广义上的同修、善友。
把善知识从博知博识的知识传播者这种直观的解释中端正过来,解释为对同修善众的称呼,这种观点许多学者可以接受,但这只是朝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人们还会提出疑问:佛教及其典籍中内容丰富、词条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善、知、识三个字,而且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用以称呼同修、善众?这样的结合,是不是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呢?
智觊大师《法华文句》卷十,有一句话发人深思:佛赞善知识有大义。这句话明白无误地指出:善知识并不平凡,其中确有内涵,确有大义在。
大义何在?《法华文句》引杂阿含云:善知识者若贞良妻,此即外护义;又善知识者如宗亲财,此即同行义;又善知识如商主导,此即教授义;又善知识如子卧父怀,此即实际义也。这里的义,主要是朝善知识的社会功能、社会责任上说的,仍然没有解决为何把三个词条结合在一起的问题。
我认为,善知识作为佛经、作为《坛经》中的专门述语,起码内含着如下诸方面的大义:
一、这是对导人向善宗旨的温馨提示。善知识首先是跟立教宗旨联系在一起的。它突出善,世界许多宗教都把导人向善作为立教宗旨,佛教则尤其明显。佛教讲善,起码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求教众立志做个善人;一是要教徒把世人引导到善的境界。在佛教那里,导人向善,也就是普渡众生。慧能认为这是能做到的,因为人性本来是净的,净也就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