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坛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坛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吴言生

    (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

    自从党和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佛教界对它的最富有影响力的回应是2006年4月在中国杭州舟山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场建国以来规格空前的佛教盛会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佛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的根本著作是《坛经》。《坛经》以其富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富有现代意义的启迪。

    禅宗的根本宗旨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超越妄想执著,回归于一尘不染的本心本性。回归于纤尘不染的本心本性,就是觉悟。觉者所处的人际关系必然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觉者所处的世界必然是和谐的世界。每一个个体明心见性、获得觉悟了,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社会也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明心见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坛经》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坛经》的本心观:人人皆有本心,贵在明心见性

    《坛经》强调人觉悟的本心,主张通过修行回归于本心,警醒修行者自我完善,出离生死苦海,走出迷妄轮回: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

    自悟。(《坛经》第12则,郭朋《坛经校释》本,中

    华书局1983年版,下同)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

    劫轮回。(第16则)

    自性心地,以智惠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是解脱。(第31则)

    释迦牟尼成道时曾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只为妄想执著盖覆而不能证得。《坛经》也指出:日月常明,只为云盖覆,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知惠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第20则)用譬喻对释迦牟尼的悟道感受作了形象鲜明的体证。

    明心见性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神秀大师的渐修式的北宗禅法: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一是慧能大师的顿悟式的南宗禅法: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两种修行方式不可或缺。不同根机的众生有不同的修行机缘,即便是同一个人,渐修的保任工夫与顿悟的桶底脱落也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2.《坛经》的迷悟观:善恶皆由心生,开悟众生即佛

    《坛经》指出,万法皆由自性而生,善恶皆是一心所变现。心的善恶决定行为的善恶。一念心恶时,便有地狱出现;一念心善时,便是天堂降临:

    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

    善行。如是一切法,自性常清净。思量恶法,化为

    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

    菩萨。知惠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20则)

    善恶由心生,由此导致的或沉迷或开悟、或为佛或为众生乃至于魔王的事实,也同样由个体所决定。因此,对本心的守护、保任,就显得非常重要: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

    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自心顿现真

    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识

    心见性,自成佛道。《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

    得本心。(第30则)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