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善知识大义研究
坛经》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慧能是这样解释归依的:归依者,除不善心与不善行,是名归依。他把归依与善行联系起来,把行善与成佛知道联系起来。既然善如此重要,善知识把善摆在首位,强调出来,这就不难理解了。
二、这是对智慧常明境界的温馨提示。我认为,善知识中的知可以解释为知识的知,也可以解释为智慧的智。知和智在内涵上是相通的。慧能十分重视知识,尤其重视智慧。因为有了知识和智慧,才能认识世界,才能认识本心,他强调智慧常明,强调智慧观照,内外明彻。他讲知讲智,旨在阐发般若大义,般若就是智慧,就是大智慧。在《般若经》中,慧能说: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又说: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还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智慧问题,是禅宗理论体系中的重大问题,是跟成佛之路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善知识中出现知,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
三、这是对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温馨提示。善知识中的识,指识心见性的识,这一点,应该是明白无误的。识心见性,是禅宗的核心理论。在《坛经》中,识心见性贯穿始终。谈识则以《付嘱品》谈得最多。这里集中谈了识本心、识自性、识众生等问题。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识心见性是自我认识的前提;有了识心见性,才能走上顿悟成佛的道路。几十年来,学术界对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论述很多,与此就不再赘述了。
四、这是对事师如佛教规的温馨提示。智觊《法华文句》卷十,对善知识作了区分,分为四类:善知识能作佛事,此则外护善知识;示教利喜者,此则教授善知识;所谓化导令得见佛者,此则同行善知识;令人菩提,此则实际实相善知识。四类善知识,作用最大、评价最高的,是第四类即实际实相善知识,也叫真实善知识,菩萨四诸佛四世尊等均属此类。慧能则简单明了,他把诸类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善知识;一类是大善知识。在《坛经》中,他多次提到大善知识,《般若品》是这样说明的: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佛教先知先行者强调大善知识的存在和大善知识的作用,用意无他,即欲把广大信徒、善众导人尊师重教的领域,把诸种教规建筑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应该说,这是适应广大教众的心理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