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
教人方面,特重俗谛的不舍。六祖在《坛经》中曾云:平等如梦幻,不取凡圣见。又云:凡圣情亡,性相如如。这些都是说,大乘人在修行过程中必须远离众生的执有,以顺真谛;远离二乘的执空,以顺俗谛;狠抓法相以不舍,狠抓真谛以不龋如是真俗圆融,取舍同时,乃能广集福慧,而成大觉,故《坛经》云: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不取不舍,真俗圆融,是大乘佛法非有非空的中道了义。《解深密经》佛对慈氏菩萨说总空性相云: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瑜伽师地论》弥勒即依《解深密经》所说总空性相,认为依他、圆成是有非空,于依他圆成上执实我实法的遍计所执相是空非有,而说不增不减、不取不舍的善取空,故《瑜伽真实义品》云: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据此中所引经论来看,可见真俗圆融、不取不舍是三世诸佛成佛的中心关键,六祖能掌握这一成佛的中心关键,实是抓住了成佛的心要,了义圣教的核心,真可谓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祖师!学习《坛经》者应于此道拳拳服膺,而终身力行。
(3)相待相因,不落两边的中道观:
《缘起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是因缘生法的基本规则。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按此基本规则形成,全是相对,相因相入,离此一面则无彼一面,离彼一面亦无此一面,故二者相因,展转相入,而绝对独立的法了不可得,也就是法无定法。既无定法,则离分别;分别是二,离分别则为不二,入不二法,则不落二边而入中道。《六祖坛经》即依此对待诸法,相因相入,不落二边,而显中道。《坛经》依此说三十六对,以为六祖顿悟见性的理论根据。三十六对者,《坛经》云:
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
六祖云: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又诫门人云: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根据这里所引六祖语言,可见《六祖坛经》的理论根据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有为缘起论,从此论点出发,自会认为宇宙万有都是相待相因,离彼无此,离此无彼的缘起性空说。此说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核心,六祖从这种观点出发,自然会认为法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相对的东西正面与反面相依共存,无有定法可得。如以外境无情中的天地一对来说,离天无地,地是天反射的影像;反过来,离地无天,天是地反射的影像。由是天定非天,而天不可得;地定非地,而地不可得,从而远离两边,自然入于非有非空的中道。天地一对如是,其余三十五对,对对皆可作如是分析,而形成不落两边的中道观,把这种中道观,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自然会知一切法,如梦如幻,如露如电,无有实体可得,定法可见,而入于离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