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
唯识性来讲,包括识在内的一切诸法,皆从内因缘及分别势力所变现,如梦如幻,有而非真,故在时间上亦无定法可得,《百法明门论》把时间列入不相应行的假法中,正是此义。时间既是假非实,安有长短之可言?故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之说,是就唯识相而言;若就唯识性讲,则是所谓三大阿僧祗劫,即非三大阿僧祗劫,是名三大阿僧祗劫,故渐修中有顿悟是必然的。因此,唯识讲修行亦是主张顿悟渐修两相结合的中道,况且唯识祖师无著大士,在其名著《集论》中一再强调炼根,认为先由软根炼为中根,再由中根炼为利根,利根即属顿悟,据此,唯识不但不反对顿悟,而且还是非常重视顿悟的。

    那末,《六祖坛经》是不是专讲顿悟,而废渐修呢?不然。因为六祖是传见性法门,圭峰禅师说:理可顿悟,事必渐修。诸法自性,本属我法二空的真理,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同一此空理,故一悟一切悟,一空一切空,而自属于顿。同时大乘修行先须自觉,才能觉他,要在长期的自觉觉他中,才能觉行圆满,而证佛果。若不从事顿悟,则不能迅速自觉;不能迅速自觉,则不能善达法义以度他,而学佛无由开步,更不能成就觉行圆满的佛果。因此,在大乘修行中,顿悟见性是重要最重要的部份,关键最关键的环节。以此两点原因,所以六祖在《坛经》中特别强调顿悟的重要性,而加以突出。可是,他虽突出顿悟,而实质上并未截然废除渐修,因为他所本的《金刚经》亦主张速成正觉的人,必须往生多劫积累善根才行,如云: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六祖本人也非常重视大悲度生,如云:若识众生,则识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既重视大悲度生,当然就会有渐修在内,并且他在教诫学人见性用功方面也常说终身坚持,定入圣位,这也意味着,顿悟之后也要久久行之,坚持不懈,才能渐入圣位。诸学佛者莫认为《坛经》专讲顿悟,而不重视顿悟与渐修同时进行的中道,因为一切法皆是在动的基础上发展的,而佛法理论就是建立在动的观点上的,既然是动,就必然有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量变属渐,质变属顿。这也就是说,质量互变,就是顿渐往返结合的运动过程,是法如此,大乘修行何独不然?故佛陀在《大阿弥陀经》中着重地说:先达诸法性,梦幻本来空(顿悟自觉),次度诸众生,远大无穷极(渐修觉他),如是宝刹者,有何不可成(顿悟、渐修长期结合,乃成佛果)?奉劝今之闻法者一定要在行持上,既重视顿悟,而又不废渐修,始终坚持顿悟渐修相结合的中道才正确。

    (2)不取不舍真俗圆融的成佛道:

    《坛经》六祖对志道问涅槃义,答颂中云: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并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在世间,即是重视世俗谛,而行道者不舍世俗一般生活工作以及人伦日用之事,也就是说不舍饶益有情的现实生活以积福。不离世间觉,即重视胜义谛,而常于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观空遣相,远离分别执著,不取以积慧。六祖法门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离念;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这就是六祖在自修教人上特重真谛的不龋但是真谛与俗谛相待而有,离俗谛则无真谛可言,故六祖常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忍则尊卑和睦,让则众恶无喧,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这些就是六祖在自修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