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


    顿悟的道理已如上说,顿悟成佛的道理又怎样呢?这是主要指见了性于一切时内外明彻,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而心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证自性涅槃。故《坛经》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同时应知诸法实相,即是缘生如幻,我法本空的真理,悟此二空真理,于时内不见我,外不见法,打破能所对立,而在理境上就自然展现出整个宇宙与我人融合为一体,这时心如虚空,亦不见空相,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自证得清净无相的法身。此法身是无为功德空理的体现。所谓顿悟成佛即专指见性时当下即证二空真理的涅槃和法身而言。然复应知,证得法身境界的当下,即生实相般若,般若之用,即是觉慧,亦是遍知,有此觉慧和遍知,即与佛无异。只不过初见性时只能自觉觉他,而未达到觉行圆满;在菩提方面只是正等正觉,而未达到无上。但是就其大体来说,有般若即是佛,故《般若经》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坛经》亦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往无住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学人更应知道据《解深密》了义经讲成佛有两种解脱:一是相解脱,二是粗重解脱。在见性时于相而离相,实证我法二空真理,本无生死众苦可怖,亦无常乐涅槃可求,而自然解脱,此谓之相解脱。在证得相解脱时深达法义,自必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而广度无边众生。在长期自觉觉他的修持中,自然有福德智慧两种殊胜正行熏习第八阿赖耶识,集积无量善根,也就是无漏净种。无漏净种增一分,赖耶识中本有的染种减一分;无漏净种,增之又增,至于圆满;有漏染种,减之又减,直至消灭。即会转阿赖耶识为无垢识和大圆镜智,而成就大菩提,这就是粗重解脱。学人只要见了性得相解脱,广度众生就自然会达到彻底改造人生宇宙的大转依,而成为觉行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故学佛者必须通达此中所说的真理,而不可对六祖顿悟成佛之说有丝毫怀疑。

    顿悟成佛之说,是六祖一人独有的见解,还是其他佛典中亦多有此类的文句呢?有的。三世诸佛都必须首重见性,而见性形式必须是顿悟,故许多经论中,常有类此的文句。《华严经》云:以少方便,速证菩提。《无量义经》佛告大庄严菩萨云:菩萨若能如是修一无量义法门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瑜伽师地论》云: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少用功力,得无量善根。以少方便,得无量果。如是等经论所说,都意谓顿悟成佛之义。在六祖依之开悟的《金刚经》亦有类此的同义语,如云:于当来世颇有众生,闻说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此等圣言,亦是说明顿悟本性,即便成佛。

    宇宙万有皆属对待,故《缘起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在大乘行持岂能独有顿悟,而无与之相待的渐修呢?大乘修行坚持中道,故常是顿悟与渐修两相结合,并行不悖。以唯识言,虽主张五位十一地,成佛必经三大阿僧祗劫,但是实质上还是渐中有顿,顿渐结合的中道修持法。因为唯识以法相为依据,法相有自相共相之别。以自相言,宇宙万法皆各有其不同的因缘所生,因缘不同,其所生的法行相业用亦千差万别,必须一一通达其特有的行相业用,进行各种不同的修治,这就必须经过极长的时间,运用较多的精力,才能有较全面而正确的收获,也就是说,修行上有渐修的必然性;但是从诸法的共相上讲,世出世间染净诸法同是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同是无有定性可得,远离分别执著。故从其同有的共相上看,都不外同一性空,了不可得,而一悟一切悟,一空一切空,顿见一真空本性,这就说明顿悟的必然性。以唯识言,亦有性相之别,唯识相即诸法相,宇宙之内,品类万殊,一一通达和修治,必须循序渐进,故在修行问题上,主张三大阿僧祗劫的渐修;可是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