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成佛之道
。谁得到的?能者得之。大家都说惠能这个人不见了,是他得的,大家就去追,要抢回袈裟。佛传下来的袈裟,表示祖师的信物,大家都去追。
刚才讲到惠明是将军出身,虽然退伍了,但他还是很强壮,他跑得快,先追到了六祖。六祖把袈裟摆在石头上,说这个东西是表示信用的,是信物,难道可以用力气来抢夺吗?你要你拿去!
惠明来拿,可是拿不动,提不起来。袈裟很轻,可是他拿不动。这个人很聪明,马上改口说;我不是来抢袈裟的,我是来求法的。
六祖说:是这样的话,你善恶都莫思量,什么都不要想。
六祖在旁边观察,观察看他的心空了,就跟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六祖就给他传心了。惠明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一段是禅的第一公案,非常重要,但是以后很少人参这公案,很少人提这个公案。
第二个故事,惠能有一个大弟子南岳怀让。
南岳怀让是马祖道一的师父,也是黄檗希运的师祖,也就是现在台湾禅宗临济的第一代祖师。当他初见六祖,六祖说:什么物?怎么来?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问他:什么东西?怎么来的?他说:不管说什么都不对。
这个公案后世的人很少有人留意。什么物?怎么来?打哑谜,究竟讲的是什么嘛?
第三段,六祖有一个小徒弟,年纪最小的,叫神会,很聪明。有一次六祖说:我有一个东西,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无名无字,是什么?各位想一想,六祖是一代宗师,他为什么打这个哑谜,他目的何在?这神会很聪明,就说:这是神会的佛性!答对了没有?答对了。六祖有没有夸奖他?没有夸奖他,而且还呵斥他:将来你纵然做个寺庙住持(把茅盖头),也只是个知解宗徒。
讲道理不是佛法,道理跟佛法是两回事。
我今天为什么跟各位讲这三段?一个是冷暖自知,一个是说什么都不对,再一个是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无名无字。这是告诉各位历来讲解六祖坛经,讲解禅宗的典籍当中,很少人讲这三个公案。这才是真正禅的血脉所在。把这三段综合起来,冷暖自知;说什么都不对,是有那么个东西,说他是什么东西都不对;是佛性,但佛性是个名词,你把他当做佛性,变成一种知解,他不是知解,但是又是佛性。
三段综合起来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种觉受。冷暖不是觉受吗?有个东西,又说什么都不对,因为他没有形状。
第三段说得更明白,无头无尾,无名无字,你说它是佛性,六祖却说:跟你讲没有名字,你为何说他是佛性?
这三段综合起来就知道真正的禅只是一种觉受。你说是什么呢?说是什么都不恰当,不如说他是安祥。
安祥有没有涵义?有,心安则祥。我们心安无愧的做人,而且保持这种觉受,人生就很通畅,没有障碍,做什么事都很顺利。
有人问我,安祥禅的力量何在?我说:安祥禅的力量能消千灾,能解百难,说不尽它的功德,最简单的检验马上可以求证,他可以提高你的亲和力与同化力。什么叫亲和力?就是说你保持安祥的心态,你的人际关系会改善,多少年不理你、不跟你往来的人见你以后,会自动与你打招呼,过去你提什么意见大家都反对,现在大家都赞成你。满脑子妄想,满怀烦恼的人,见了你以后,跟你聊聊天,烦恼不见了!烟消云散了!因为你不烦恼,你把他同化了,他也不烦恼,这叫同化力。佛说堪报不报之恩,你并没有念咒,也没有做什么功德回向,他就没有烦恼了。
人从生到死这个过程充满了烦恼,充满了缺陷,处处都不如意,但是一切的烦恼主要的由来还是来自于人,如果这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你也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