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阿含精神
《坛经》中的阿含精神
林崇安(2001)
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的源流上,《坛经》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流传中的《坛经》,有敦煌本、曹溪本、惠昕本、德异本等不同的版本。《坛经》的思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本文依敦煌本《坛经》来分析其中所具的阿含精神。今分述如下:
一、现法的精神
依据阿含的观点,修习正法后,就在此世,可以亲见烦恼的不断减除,在此时此刻就可以得到正法的利益,不用等到来世,这种「现法」的精神,在《坛经》中一再地被强调出来,例如,韦刺史问及「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的问题时,六祖惠能说:
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
此处,惠能把临终的往生,拉回到当下的直心和慈悲喜舍,把遥远的西方拉回到眼前,只要内心清净,当下便是处在西方极乐世界并且面见观音与势至。阿含中现法的精神便是不要期盼未来,不要懊悔过去,而应好好的安顿当下的身心。《坛经》对忏悔的看法,便是如此:
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自性若除,即是忏悔。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
因此,修行的着力处是在当下的不被愚迷染,能够处理好每一当下,那么,恶行自然就永断不作了。阿含中一再强调五蕴的无常、苦、无我,便是要修行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无常的身心五蕴上,而不是外在的造寺等事业上。同样的,《坛经》也是处处回归到自己的身心上,六祖说:
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
自修身是功,自修心是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
针对当时念佛往生、造寺布施的风气,六祖的回归自己的身心,确实使韦刺使等人,大为震撼。阿含经中所说的「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杂639经),在《坛经》中,同样强调自归依:
自归依者,除不善行,是名归依。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
自心归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
自心归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
针对当时众生往外寻求依靠、怙佑的心理,六祖提出反求诸己的看法,实是合乎阿含的精神。只有使自己的内心达到觉醒、清净、没有杂染,这样的心才是自己真正的归依处。这种精神,贯穿整个《坛经》,例如:
1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2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
3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4汝向自身见,莫着外法相。
5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6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7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维摩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这些说法,都把修行的重点回归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