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阿含精神
身心,六祖所引用的大乘经典,也是指向同一目标。
二、不待时节的精神
依据阿含的观点,正法的实践是不待时节的,也就是说,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践正法的。《坛经》中说: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此处六祖指出,修行必须贯穿到行住坐卧之中,对于当下所接触到的一切法(例如,眼见色、耳闻声)都要保持直心而不生起贪瞋的执着。若只执着「坐着不动」才是修行,那么就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因而,反而成为障道的因缘了。因此,六祖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在六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当下,生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时,要能够不起执着之心,他说:
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因此,时时刻刻都要不染着于一切法,也就是说,在行住坐卧时,都要能在根尘接触的当下,不生起任何的杂染,这样才是般若三昧和无念行。修行的关键,在于六门接触到六尘时,内心乱不乱而已,《坛经》说:
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由此可知,能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当中,保持内心的不散乱,具足正念正知,这样才是禅定。这种禅定也是阿含中所提到的,《中阿含经》的〈念经〉说: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
因此,只要于根尘接触时,保持正念正知(正智),那么,就能守护诸根(六门)、护戒,最后生起「定」。此处的「定」,便是来自生活中时时保持正念正知。由以上所说的「一行三昧」、「般若三昧」、「无念行」,可以看出其特色在于「不待时节」:在行住坐卧时都不染着于一切法。要注意的是,此处的「三昧」是动态的定,不是坐着不动。六祖的禅法其实是阿含所说的:在行住坐卧中保持正念、正知,由此守护诸根、守戒,并生起定及慧。
三、自觉证知的精神
依据阿含的观点,正法必须自己去亲证,不可以只停留在闻、思的阶段。《坛经》说:
不在口诤,汝须自修。
在闻思阶段,常有义理之诤,即使辩明了真理,若不去实行,仍然是轮回于三界之内。因此,六祖又说:
1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2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知,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
这种重视实践的风格,在阿含经中处处散说,几乎所有释尊的弟子在闻思之后,就进入实修,并证得该得的果位。六祖此处也强调了实证的重要,但在实证的过程中,要有善知识的指导,六祖说:
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
但是不能只靠「外善知识」,仍要靠自己往内观照才能得到解脱,因此,六祖又说:
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剎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
此处强调要认得自己心内的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