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__第十六讲
个人有没有定力,有没有智慧。所以,掉举,怎么掉举啊!不是坐在那里打坐胡思乱想那个才叫掉举,那个当然叫掉举,生活当中处处叫掉举,那掉举完了就怎么?那就昏沉了,不掉举,掉举是个毛病不好,反过来就昏沉,所以凡夫就这两个毛玻昏沉是什么?昏沉就是看上去没动了,看上去他也不思考问题,也不乱说也不乱动,你以为他入定了,他那里入定了。用佛门的话来说啊!这个人已经参禅了,参什么禅?参一字禅。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一字禅,就是这个人已经拉直了睡觉象个一,你们会不会参禅啊?我看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会参禅,这个睡觉的时候拉的直直的就叫一字禅,所以,有没有定力在这个地方能够看出来,千万不要闹笑话噢!六祖大师他老人家看上去每一句话都是在用否定的口气在给我们讲道理,六祖大师是在否定当中见肯定,而只有六祖大师这样大手笔,大气魄的讲出来。他老人家是以否定的方法来肯定一种大的成就,我们如果没有了解这一点,你去依文解字去否定否定,你就彻底否定了。你就彻底得不到什么了,你看六祖大师的肉身,我们现在到广东六祖大师的道场南华寺去,六祖大师的肉身,双腿盘着坐在那里,给我们做榜样一千多年了,你看他老人家的定力多好,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面离相,内心不乱这就是禅定。外禅内定视为禅定。内外如一,内外不能分割。不是说这一小时我在禅定当中,下一小时我在散乱当中。当然了凡夫就是这样,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功夫的人行,注坐、卧都在禅定当中,行、注坐、卧都能检验出他这个人的禅定功夫,不是说一定要把双腿盘上了,眼睛一闭,噢!说这个师父禅定了。记名经云记是还得本心,《记名经》就是维摩洁经,豁然大悟,豁然开朗,心胸豁然开朗,我们是迷闷一团,我们长时期心胸处在迷闷当中,又迷又闷,我们凡夫之所以打不开这个心胸,之所以不能成道,甚至于不能开悟。原因在哪里啊?凡夫是在后悔当中觉悟,凡夫是在什么时候觉悟呢?是在后悔当中觉悟,佛菩萨是在什么时候觉悟呢?佛菩萨是在预见当中觉悟,事情还没有到,就已经预先看得清清楚楚了。佛菩萨是在预见当中觉悟,凡夫是后悔当中觉悟。后悔一次觉悟一回,后悔一次又觉悟一回。觉悟是什么?明白了,明白了有时候已经晚了。有时候的觉悟是太迟了,佛法讲我们生命是六道轮回的生命是分段生死,生死有两种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是变异生死,变异生死那个的档次太高了,我们现在先把它放着,放一放,先讲这个分段生死,先懂得一下什么叫分段生死?就是分段落,我们这个生和死,段落段落告一个段落,这个人活到八十岁,活到九十岁告一个段落了,所以你们看这个做寿,懂得佛法以后就知道怎么给自己做寿了,过生日,要不懂得佛法的话,过生日都过得没有意思。为什么?有的时候我在马路边过路的时候,我坐在车上,过路的时候,看到路的两边不管是在过生日也好,在结婚也好,在摆那个酒席,我有时候有一个感想,哎呀!这个来吃饭的人都是不怀好意,为什么不怀好意啊?大家隆重的庆祝这个家伙又象死神迈进了一步。是嘛,比方说我今年多少岁多少岁了,这个多少岁多少岁是不是标志你的寿命又短了一岁了嘛?所以这样子的生日这样子的庆贺,这个庆贺从佛法的眼光来看,确实是有点怪怪的滋味啊!豁然开朗,把心胸打开,你怎么过你都是特别开心。尤其懂得给自己培植一些贵重的东西。《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原自清静,在菩萨戒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我本性原自清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心本性本来就是清静的,本来就是一尘不染的,中国的大圣人孔子也讲了这个话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每个众生之所以有千差万别的不同,原因在哪里呢?在于习,就是习惯,习气,习染。才逐渐逐渐分道扬镳了。本来他的本性是相近的,后来习惯,习性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