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__第十四讲
,他把毒药喝下去蛔虫死了,他也死了。真如若无就是你失去了根本。失去了佛法的根本眼耳色身这些外在的东西,就算你讲的头头是道也好,装得很象佛法也好,当时就坏了。所以,佛法是什么样的状态,自己和人家能够感受的到呢?绝对他有一个真实不虚的这样一个状态,没有这个状态,你读了五本经,我读了八本经,他读了十二本经,然后来一个脸红脖子粗的辩论,吵的一塌糊涂,你说出来的名词术语比我多,我说出来的又比他多,然后争强好斗,逞强斗凶,这个不是转烦恼为菩提啊,这个是转佛法为烦恼,因为他把佛法的这些词语,这些理论全部拿来作为逞强斗狠的一种的工具了。所以,要学禅宗从哪里来学?要从这个地方来学,佛法里面经常提到的一个如来担子,挑如来担子,就是把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一切诸佛传下来的一副担子,挑在我们的肩上。他可不是随便什么都空埃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六根虽然见闻觉知,虽然生活当中方方面面都要去应对,你这个庄严成就了,所以你的开心就自在了。没有这个前提没有这个后续,我听说那个地方有一个寺院叫滴水寺,那个滴水寺怎么来的?好象我还去过,当地的居士还告诉我,师父为什么叫滴水寺呢?最当初的时候,悬崖峭壁上有一个缝,很神奇,非常神奇就往下滴米,一颗一颗的米从上面滴下来,叫滴米寺,不叫滴水寺,他滴下来的米够多少人吃呢?刚好够一个师父吃,这个师父在那个山洞里面打坐,修行,所以感动了龙天八部,那个米就从那个崖缝当中一颗颗的滴下来,滴下来,他刚好煮一碗粥,放一点菜刚好够,后来就来了一个同参道友师父,这个师父道心也好,修行也好都差不多,两个人又在一起修行,那个米粒不用讲又多滴了一点下来,两个人够吃也不错,在后来又来了一个师父,这个米还往下滴,多了几个师父以后,其中就有了贪心的人了,这个米啊,老是这么往下滴,我们吃多少他滴多少,也不富裕,也不能拿去换钱,这个孔太小了一点,凿大一点,那个凿子梆梆邦梆梆,你这么一颗颗的往下的,滴的我多不耐烦嘛,把这个洞打大一点,让他滴下来米多一点,我们就可以从吃稀饭变成吃干饭,干饭吃不完,我们就拿去换钱,换完钱以后,我们穿棉布不过瘾了,我们穿绸缎吧,用缎子来做袈裟穿,这多好啊!做僧装,做袜子做什么都可以。好,把这个洞一打大了,打倒是打大了,很奇怪哎,他不滴米了,而滴水了。所以,滴水寺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贪心在哪里产生啊?贪心不是在不学佛的人身上产生,也不是在不懂佛法的人的身上产生,或者说也不是在对佛法有偏见,有误解的人的身上,这些烦恼实实在在都在生活当中,每时每刻都有机会产生。所以,六根见闻觉知要不染万境,这个才是真实的,这个才是过硬的功夫。所以最后六祖大师用了这么一句话来总结,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能不能善分别啊?能不能善分别,佛陀度众生有四个角度,叫着四悉檀,悉就是上面一个采字下面一个心,檀是檀香木的檀。这个四悉檀,我们懂得四悉檀了,你才懂得诸法相。哪四悉檀?第一对治悉檀,第二世界悉檀,第三个个为人悉檀,第四个义地悉檀。那么我们简单的说一说,因为六祖大师这句话太浓缩了,太囫囵吞枣了。什么叫对治悉檀,了解诸法相就知道要从那个角度去。对治悉檀就是什么样的烦恼,什么样的根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千万不能错用,错用方法就像病人错用药方一样,佛法是拿来对治我们的习气,所以,佛法要对机。法不对机就等于错用药,有时候药贻误病情的。所以,叫对治悉檀,对治习气嘛。对待,治疗。那么我们概括性的介绍怎么对治贪嗔痴这个烦恼?贪心众生不净观,嗔心众生慈悲观,痴心众生因缘观。这就是三个病,用三个药方老医。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