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__第十三讲
猪,鼻子拉长,个子长大了,身体洗白了,于是他认为大象就是猪。他再去讲给第二个人听,第二个人却没有见过猪,他说我告诉你啊,大象像猪,鼻子长长的,个子长大了,这样说了一遍,那个人说猪我也没有见过,他又想了个办法,说这个猪像什么呢?我给你说吧,这个猪像狐狸:狐狸的个子长胖了,鼻子长短了,动作笨了;没有跑得那么快了,腿变得粗粗的,爪子也变得笨笨的。这样形容一番,那个人一听,哦!狐狸我见过,无非就是把那个狐狸长粗了,长胖了,长的憨憨的了,长憨了就象猪了,于是,大象就等于狐狸┉,就在不知不觉之间,语言造成错觉了。第一个人把猪等于大象,第二个人把狐狸等于猪,第三个人再说狐狸像什么东西啊?狐狸像老鼠,他再把老鼠形容成狐狸,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大象像老鼠,他直接就等于过去了大象等于猪,猪等于狐狸,狐狸等于老鼠,最后就直接划等号,大象等于老鼠。这就是比方打得不好,在语言描绘过程中造成的错觉。这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不相信,我现在对一个居士讲一个故事,或者讲一件事情。我告诉张居士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我用二十句话把这件事说清楚,张居士再去告诉王居士,我说的只有二十句话,他可能要用二十五句话讲给王居士听,王居士要用三十句话讲给李居士听,李居士要用五十句话讲给刘居士听,刘居士再用一百句话讲给赵居士听,最后经过一百个居士以后,再回到我这里,我都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了。我最初原原本本的故事,拐了很多个弯以后,最后到我这里,全部都错了。这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会阻碍真正的东西。所以佛经为什么从佛陀住世的时候,到今天,佛门的经典非常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啊?严谨到一个字都不许改。有人在抄写佛经,印刷佛经,在做这方面工作的时候,如果擅自改一个字,说得不客气一点,那就是天诛地灭的罪过就有这样严谨,它才会亘古亘今而不变。世间上很多东西都变了,变得面目全非,由于他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佛菩萨提醒我们,要依了义、不要依不了义。不了义是什么?就是无论他怎么描绘我都不管,怎么形容我都不在意,我只要通过你的表达和形容,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就行了。那个结论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我所需要的,我应不应该接受这个结论?我所需要考虑的是这个问题。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的话,我们看坛经里面,六祖大师讲了一句很严肃很不客气的话: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如果你乱解释,那就等于是自己障碍自己。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怎么通流呢?佛法需要弘扬,需要宣传,需要用心去悟,用整个身心去领悟。那么,怎么通流呢?我看过一个笑话,这个笑话很经典。说有一帮秀才,都是读书人,去给一个姓孙的财主贺寿,这个姓孙的财主大概是六十大寿或者七十大寿,过生日,这帮秀才就去了,去了以后,每一个人都摇头晃脑的,说我们要给孙老太爷祝寿,怎么个祝寿法啊?我们来连字语,每人说一句话,都要用一个成语来连,表达祝贺之意。开头第一句话说:孙老太爷祝寿,然后寿字以下用成语往下接,一个人接一句。接到最后绕一大圈还得绕回来,绕到孙老太爷祝寿,好,这帮秀才他怎么连的?第一个秀才说孙老太爷祝寿,寿比南山;第二个接说山高水远;第三个,远宿他乡;第四个,乡人饮酒;这四个还可以,第五个就不像话了酒色糊涂;第六个更不象话涂炭生灵;第七个,灵验良方;第八个,方命恕罪;第九个,罪恶难逃;第十个,逃于法外;十一个,外强中干;十二个,干枯要死;十三个,死于非命;十四个,命和招灾;十五个,灾殃不断;十六个,断子绝孙,,十七个,孙老太爷祝寿,他终于绕回来了。(众笑)绕倒是绕回来了,回头一看,孙老太爷活活气死掉了。(众笑)这就叫卖弄学问,学问就是